注:本篇主要参考乔鸿儒《郭铸山与内功拳》(《武魂》2007 年第 3 期)、《郭铸山先生武功事略—兼谈八卦太极拳的来源》(《武魂》2011 年第 10、11 期),何曙刚《吴峻山传两趟八卦太极拳》(《武魂》 2011 年第 6 期),于经元《中华武士会与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武魂》2012 年第 12 期)等。

夏国勋是杨禄躔的女婿,从杨禄躔习太极拳,兼取形意拳、八卦掌诸家之长。因杨班侯、健侯在外授拳为业,夏国勋一直未曾公开收徒,而是闲居家中写拳谱, 年老返乡而终。

夏国勋私下教过的徒弟极少,有李永平等,李又传孙永昆,主要流传于鲁南一带。又有说夏还曾传授过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学生、山东东阿人王恭甫,据济南洪均生述:

我曾见一个抄本,为夏国勋著作拳谱未印本,该书写法,甚为特别、细致,他虽然写的是杨式名称,却对每个式子的每一动作都起了小名,并说明其作用。我记得第一式分解为:“顺手牵羊”“猴爬竿”,近于陈式金刚倒碓的头几个动作;第三动作则为“二龙取珠”,是用两指直攻对方双眼的着法。

对二起脚的转身手法名“仲由负米”,对转身的右腿则名为“乌龙搅柱”。可知当时的杨式也是每一个动作都讲技击作用的。我从他的说明,体会出太极拳不但有手的着法,也各有腿法,因为他是杨露禅的学生,后赘为婿,后来又是山东东阿王恭甫的老师。据知,王恭甫功夫极好,他是在北京燕京大学读书时从夏国勋学的,可惜我未见过。我的表弟武建中曾从他学拳,可惜他又改学社会上流传的架式,把原来学的全忘掉了。(详见洪均生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民国初年,王恭甫应南洋华侨之邀前往爪哇,曾与西洋拳师打擂,以太极拳获胜而名噪南洋,之后做贩卖南洋珠宝的生意。经商期间,带回一南洋女子为妻, 居住济南多年,后至泰安,在泰安又和友人闹翻,被迫离开。王恭甫长期经商为业,极少教拳。王恭甫在济南的亲戚很多,自幼拜济南西关名拳师李奎祥为师、中年始从洪均生习陈式太极拳的许贵成,其老伴便是王家亲戚,故而知道一些情况,并和王恭甫的亲戚动手较量过,感到对方出手很快,可惜都没有什么传人。

杨露禅太极拳实战打法(杨露禅女婿亦为高手)(1)

关于王恭甫事迹,曾与其有所交往的济南秀才杨明漪在《近今北方健者传》一书中有一段记录较详:

王恭甫,山东东阿人也,自其父母奉耶苏教。恭甫幼,即好拳术,习醉八仙长拳等。十五入京都米市胡同某教会学校,因得从李彬浦授太极,沉潜致志者八年。辛亥武昌事起,十月间回山东,从友人走兖、徐、丰、沛,说匪首蔡武贵、李扒子等,投戈受降,坠匪中者三越月。

遁归北京,赴南洋爪哇之比卢, 值有英力士以重金招能打之者,藉自矜诩。华侨愤,请恭甫与角,恭甫谒力士曰:“予力薄,欲与力士试较,幸勿相害。”力士以右手握恭甫腰带(皮为之者)擎之起,离地尺余,谓之曰“:尔太不量力,予右手持子,左手打之,不几坏乎?退休,宜安分也。”恭甫曰:“且放下,姑试之。请轻用力,可乎?”力士不悦,奋力进,恭甫以玉女穿梭击之,力士十步外仆,声如巨大之棉包由高处落地者然。力士疑恭甫力不至此,复进,又蹶,始惭予金。恭甫不受曰:“予岂为金来也者?”

恭甫于民国六年携巨金回国,值东阿县令宋世男贪婪,又以医见宠于某要人也,诡计鱼肉之,乃构匪类,攫恭甫金去,反不直恭甫,且诬之。恭甫于是赴欧充华工,在法与运输攻战之役。欧战平,自西比利亚归,近在东阿办赈务及筑坝等事。得人民欢,群拟树碑颂恭甫,县令弗之许,植没字碑焉。于是徜徉于游猎,不复与人间事矣。年未四十也,其弟某精八卦掌。

明漪曰:予初遇之拳术家,即恭甫也。与之游,盛称李瑞东。辄以揽雀尾戏击予,予仆,每觉体重逾二倍焉。恭甫不知法律,不知人情,并不知世事之艰阻,视中外人士,皆父兄子弟之亲也。其信仰之心一如主,其拳术精,其言行直,其心性坦率,而所受之颠仆险嚱,遂层出不穷。于是热心浸冷,厌世习成,于龌龊政治之下,葆纯正之人品学术以自放,而得之负才尚气之士,不诚难乎?观力士手擎恭甫不刍狗若,而恭甫仆之如土木偶然。吾华武术之不以力胜,先民之言益信。(杨明漪:《近今北方健者传》“王恭甫”,民国十二年(1923),第五五 ~ 五七页。)

王恭甫是杨明漪最早结识的拳家,二人肝胆相交,最后均淡出江湖,不复与拳界事,以至今人都不能较完整地写出二人生平。按照杨明漪早年记述,王恭甫的太极拳受自“李彬浦”,而不是夏国勋,并“盛称李瑞东”。陈微明于民国十四年(1925)出版《太极拳术》一书,其中“徐思允序”中提到这个名字:“思允于己酉岁(1909 年),因张君立识李斌浦,始闻太极拳之名。”此处“李彬浦”与“李斌浦”当为一人,又有作“李宾甫”。如此一来,王恭甫的师承有可能与夏国勋无关,而属李瑞东脉络。如今山东东阿练杨家太极拳者,据说多为王恭甫后传。

夏国勋的太极拳,还有一条八卦门的传承脉络。晚清时,刘士俊门徒刘德宽经张某介绍得识杨禄躔,从其研究太极拳。夏国勋与刘德宽结交,曾以交换技艺为名,将其心得授于刘德宽,嘱勿传人。庚子年间,京城八卦拳家、经营眼镜店的程廷华遭枪击身死,其长子程海亭(有龙,1872—1928)顶立门户,往来于京津间。因李存义、李魁元、刘德宽等均与程廷华为盟友,均视程海亭若自家子。刘德宽将自身技艺传授给程海亭时,也将太极拳一并授之。程海亭后在天津又传蒋馨山(1890—1982)和郭铸山(1900—1967)。

郭铸山父亲郭庆年在天津老城北的三条石建立了名闻北方的郭天成机器铁工厂,在当时达官显贵、商贾巨富的“尚武”风气下,郭庆年也不例外,结交京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名家高手甚众。中华武士会在津筹备成立期间及日后发展过程中,郭氏曾赞助经费,给予大量支持。郭铸山少时得以拜李存义为师习形意拳,程海亭、蒋馨山、郭铸山均为李存义弟子,以师兄弟相称,李也让程海亭代父传授郭铸山八卦掌,程海亭在津长居郭家。至于郭铸山得习太极拳,据说是因他十四岁时突患下肢风瘫症以至肌肉萎缩,程海亭见其求医无效,遂将刘德宽所传太极拳功授之习练,再三叮嘱勿轻易示人。郭初练卧功,继练坐功,不久即可下床,以后渐至庭院、公园锻炼,风雨不辍,两年后身体恢复正常,深受其益。

程海亭除将太极拳传授给蒋馨山、郭铸山两师弟,又曾授于吴峻山(1870—1941)(有关吴俊山事,参见何曙刚《吴(峻山)式八卦掌的渊源与创传》(《武魂》2010 年第 11 期)、《吴峻山传两趟八卦太极拳》(《武魂》2011 年第 6 期)等。)、孙锡堃等。

民国九年(1920)后,程海亭一度供职于天津镇守使署,后回京。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的蒋馨山与李景林是表兄弟,曾任李部下军需处长, 因军务繁忙,很少授人拳艺。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李景林出任直隶军务督办及奉军第一方面军团司令,驻扎天津,曾请郭铸山授其子女太极拳,又与蒋馨山将程海亭从北京接到天津,安置于天津金刚桥旁海河南岸的净业庵。李景林等人于民国十四年(1925)春发起成立净业国技研究社,程海亭任社长。民国十五年(1926)一月,李景林被冯玉祥国民军战败,冯军占领天津,正在天津尚未随部撤离的李景林被迫避入租界,又渡海经烟台转至济南,蒋馨山也自此脱离军界。此后,净业国技研究社陷入困境,程海亭生计艰难,在津经商的河北吴桥人孙锡堃拜程为师,倾资供养。

民国十七年(1928)十一月,程海亭病故于净业庵,移葬于北平东郊楼梓庄。蒋馨山接任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弟子孙锡堃等由蒋馨山和郭铸山代授。是年底,河北省国术馆成立,董事十一人:李景林、傅作义、崔廷献、曾延毅、高志仁、贺芝生、蒋馨山、郭铸山、张宪五、霍双立、刘善菁。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中下旬,浙江省在杭州举办轰动一时的国术游艺大会, 蒋馨山被聘为评判委员。民国十九年(1930),中原大战爆发,身在上海的李景林于年底奉国民政府之命到济南策动反击。李景林到济南即成立了山东省国术馆, 蒋馨山也到馆任职。民国二十年(1931)十二月,李景林去世不久,蒋馨山返回天津,在津授技直至晚年。

杨露禅太极拳实战打法(杨露禅女婿亦为高手)(2)

蒋馨山早年驻天津时,在津工作的青年孙宝林拜蒋为师,孙后到济南宪兵队任职。蒋馨山到山东省国术馆后,师徒二人相聚。孙也得以在馆兼职,然因公务缠身无暇授人。新中国成立后,处境陡然变化,孙宝林在街道小工厂劳动,更无心教拳。“文革”中,赵振生等人私下向孙学艺,不使人知,孙宝林才尽力传授, 此一脉方得承续。孙宝林曾带学生刘诚义赴津拜访蒋馨山深造,可惜因蒋年龄已太大,身体不好,未能学成。

郭铸山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任河北省国术馆董事(1930),因分管郭氏在济南的产业,时常往来于天津和济南之间。山东省国术馆成立后,郭被聘为顾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山东省第三届国术省考时被聘为裁判。此后经历十多年战争,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济南解放,郭铸山在此定居。据济南乔鸿儒述:

1956 年的秋天.一日我持孙文斌先生给我写的投师帖,去拜见郭铸山先生。郭先生当时在一家工厂里做传达员,兼烧热水小锅炉。我从 1956 年至 1966 年初,之间不断向郭先生学习太极、八卦、形意三种内功拳术,短则一周学两次, 长则一月学一次,多在晚上开完会才能去,一般学到晚 10 点甚至 11 点方结束。星期日多在早晨和上午,常在人民公园,有数十人随练。我是先学的太极拳,郭先生要求从零开始,千万不要与过去学的太极拳混了,这是他特别嘱咐的。本拳每式都具有起落、开合、鼓荡的特点。半年兼练八卦掌。八卦掌的内容是行桩 8 式及老八掌。行桩以托掌为主,转三个月后再学新式。老八掌以单换掌为主,转 3~6 个月后再学新式。以后凡练八卦掌先转托掌、单换半小时再接其他姿势。总之以上两掌是八卦掌的母拳。走的特点,讲究提、趟、拔、索。从而体会到郭先生教的太极拳含有八卦掌的某些运动特点和变式,在技击和保健的功能上有所提高。为了区分与其他太极拳的不同,1957 年我建议改名为八卦太极拳,郭先生同意,同学们都赞成,这样就延续下来。本太极拳源于杨禄禅, 刘德宽得之,传于程海亭,海亭传于两位师弟郭铸山和蒋馨山,并经常在一起研究和改进,形成今天的八卦太极拳。某日济南实验中学张健老师提问,太极比八卦早,为什么把八卦二字列在前头?我解释说这是八卦门练的太极拳,有某些八卦特点,不是按先后次序排列的,他明白了含义也就赞成了。后来张老师还向我学习过八卦太极拳的揽雀尾,他说与平常练的揽雀尾不同。

我学习八卦太极拳、八卦拳,都是在郭先生任职的传达室门前空地上进行的。遇有下雨或天冷即移至室内作单式练习。总之还比较顺利。1959 年秋后, 三年灾害开始了,先生被派至郊区养猪。居所院内,杂乱无章,不能教练。幸好宿舍宽大,两排六个床位,中间形成一走廊,我在那里学了形意拳,要求先硬后软,先打明劲,后打暗劲。先后学了五拳、连环、生克、四把、八式、五行对练等。第二年先生患了营养不良性水肿病,行动困难。十二形学了一部分,先生说教不了了,他给我说,就学这些吧!恐怕以后我不能教形意了。以后有来学形意的就叫他找你,形意拳是先生的入门拳,功力深厚,但在济南从不公开传授形意拳。因为当时有位李老师(他是李静斋的弟子)年岁高了,以教形意拳谋生,所以郭先生为了维护李老师的生计,故从不公开教形意拳。这种谦让爱护的精神,武林中曾传为佳话。

1961 年政府采风访贤,得知郭先生有一技之长,便聘至济南市立二院、济南市医学研究所设体疗室应诊,以治各种慢性病。1963 年济南市医学研究所以“八卦太极功的医疗保健作用”为题,立为科研项目。我和郭先生的助手杨素云大夫做具体工作。首先请了济南市体委胥瑞同志给郭先生拍照,仅八卦太极拳就拍了 50 个卷(每个卷 12 片),并拍了八卦太极功,之后请人画了动作图。照片冲洗三份,一份报济南市卫生局,一份存济南市医学研究所,一份由我保存。经过“文革”,只留有我存的一份照片了,其余资料荡然无存。郭先生 1966 年退休回天津居住,遇上“文革”清理阶级队伍,不幸去世,终年67 岁。我单位派我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运动还未结束,先生就退休回天津了,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另外,我在农村这一年,郭先生在人民公园教了刘德宽传授的四趟大戟,我无机会回济南学习。随后就接上“文革”,学过的人不敢练习。“文革”后我走访了学过大戟的人,都说记不清了。至此四趟大戟在济南未有传下来,实在可惜。(乔鸿儒:《郭铸山与内功拳》,《武魂》2007 年第 3 期。)

另据济南拳师李静轩讲,他年轻时曾向其师兄郭铸山和某王姓拳师学拳,名“杨如禅式太极拳”。

程海亭、蒋馨山、郭铸山等人传的太极拳,风格独特,走梢节(以指带腕, 以腕带肘,以肘带肩),进退步节节贯串,每式皆有起落、开合、鼓荡,讲求程序节律,已将八卦掌技术自然融汇其中。

杨露禅太极拳实战打法(杨露禅女婿亦为高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