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得小说《雍正剑侠图》,看的热血膨胀,甚至幻想成为书中一样的江湖大侠和武林高手。长大后,幻想破灭。再读《雍正剑侠图》,仍为书中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武功描写所打动。

翻阅史料始知,小说中的“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童海川”,并不是作者凭空捏造,现实中确有其生活原型,他就是清代的武林高手董海川。

雍正剑侠图和童林传有什么不同(雍正剑侠图中的武林大侠童林)(1)

真实的“童林”虽然不似小说中那样神通广大,但也绝非一般人能比得了,称得上一代武林宗师。

小说中的童林,字海川,祖籍京南霸州童家村,人称“镇八方紫面昆仑侠”。因斗纸牌误伤老父,后在江西卧虎山巧遇“四小名剑”中的尚道明与何道源,学得一身武功。

随后,他出山协助朝廷钦差年羹尧平剑山蓬莱岛、灭万龙藏峰岛,粉碎了英王富昌及十四皇子允禵的反叛阴谋。多次救皇四子胤禛于危难之中,为其登基成为雍正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童林最终创建无极门后,发扬了八卦柳叶棉丝磨身掌与八法神钺两门功夫,四十三岁时归隐山林···。

史料介绍,童林的真实原型姓董而不是童,但童、董两字音形皆相近。真人名为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而非小说写的活跃于康熙年间。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代河北文安县朱家坞村人。被公认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董氏家族早前世代居住在山西洪洞县,祖上董俊乃元朝大将,曾任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明朝初年迁居河北藁城,其后代子孙连续五代均为武将。

到第六代董良辅时,奉旨迁居雄县开口村,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后卫镇抚使。第十五代董宪周幼读诗书,并请众多名师学武,“必尽其术而已”,“艺既成,威名震河朔”。

据文安文史资料和雄县县志记载得知,董海川家族中,许多人均为武将,“将帅门第,武功渊源,机因实非虚言”。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练成一身武功。

董海川下山后,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干过许多除暴安良之事,被官府追捕,乃自宫为寺人。后来投奔京师肃王府,任司膳太监。

一天王府大排筵席,客厅宾客如云,一般侍者无法行动,而董海川运用八卦掌步法,上菜,斟酒,在人群中从容穿行。宾客吃惊于他的身段敏捷,却不知晓他身怀绝技。

雍正剑侠图和童林传有什么不同(雍正剑侠图中的武林大侠童林)(2)

传说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暴露了武术功底。一日,京城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一时震惊京华。

史料中有关董海川为何当太监的说法众多。有说是为了躲避命案才被迫当了太监;还有说是捻军或太平天国派他当卧底等等,无可适从。

还有一则说法,也说了董海川如何暴露武功实底的经过。说他到肃亲王府当差,先为散差太监,后来升任七品首领职。在肃王府太监中有个叫全凯亭的人,略解武技。一次他偶然窥见董海川练习武技,心生羡慕,跪求录为弟子。此后,董海川的拳技渐为人知,“其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区别于过去流传的拳术,武坛人士称之“平日所未闻未睹者。”

据董海川碑铭载:“十数武士围攻,手到皆疲”;“更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

无论哪个准确也罢。有了名声后,一些怀疑董海川武功本事的练武者,纷纷来与董海川比试较量。如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长摔跤术的程廷华、善用连腿的史继栋、以及以大枪著称的刘德宽等少壮豪杰,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进而拜求成为董门弟子。

董海川善于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充实自己,使技艺不断提高。有则轶闻说,一次,董海川来到东北辽宁,见一个道童在青石上练习穿掌,感到新奇,上前与之较量,竟败于小道童手下。董海川于是拜童子之师毕澄道长为师,经过潜心研习,利用道家八卦图中的无极圈和八卦方位,从其变易之理中更加完善了八卦掌技能。

雍正剑侠图和童林传有什么不同(雍正剑侠图中的武林大侠童林)(3)

(剧照)

董海川名声日隆,弟子口众。不数年,董海川始传的八卦掌,就流传到各地,在武坛形成一大流派。

由于董海川爱打抱不平,引起武林中某些人的忌妒。一天深夜,某拳师携带手枪悄悄来到他的居室窗前行刺。其刚刚举起手枪,董海川已从打坐之处一跃而起,一掌将对方击于数丈之外。

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经七十多岁的董海川因年老辞职,游居弟子家,专事授徒。有记载描述:“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

光绪八年,董海川无疾而终。据说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