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怎样当好一个学区校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怎样当好一个学区校长(做自己孩子的校长-序)

怎样当好一个学区校长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确实是这样,在中国,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以为有能力教育孩子了。可是事实却是,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是合格的,相对于孩子,其实家长更需要教育。

成熟的家长,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而不是寄希望于学校教育,也不是寄希望于面向大部分孩子的产品或学习班。

与其逼迫孩子成功,不如把自己培养成不断学习、自我成长的家长。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家长的功底

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要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不可缺失。而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第一,学校教育第二,社会教育第三。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干,社会教育是枝。根深干粗枝繁才能叶茂,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是一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家长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家长做正确的事,孩子正确地做事

Lily-李老师从事早教研究和实际教学工作20余年,她的宏伟目标是要为中国培养像钱学森一样的大师级栋梁之才,李老师因梦想而伟大,我为她的伟大而感动。

人常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何为百年树人?

我来自农村,记得读高中时,当农民的表哥曾经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农村到城市,需要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为人父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当年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为了供我读书,让我跳出农门;而我考上了大学,从农村来到城市,但还是一只脚在农村、一只脚在城市的客居人,因为我的根在生我养我的家乡;如今,我的孩子在城市呱呱落地,他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城市人,故乡,那只是爸爸的故乡而已,与他没有丁点关系。这大概就是三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成为城市人的历程吧,这个历程的时间跨度大约需要50年。

而培养一个“钱学森”式的大师,需要一家三代人共同努力100年。所以,孩子的茁壮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孩子一起来努力,全家总动员,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方面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

首先,从精神层来讲,要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达成高度一致,只有科学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异的人才。

其次,从制度层来讲,要把隐形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显性的教育规则,并做到系统化、制度化和书面化,全家共同来执行;

再则,从行为层来讲,制度约束行为,行为遵循制度,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有章可循,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的刻画在孩子的脑海中,从而影响他的行为模式。

最后,从物质层来讲,大到家庭经济收入的支配,小到家庭软装环境布局,都要以家庭教育为中心,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家庭教育“四化”建设,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又要有言传身教的战术。

做自己孩子的校长

教育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考试,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并不是今天撒下种子,明天就能发芽这么简单。孩子的成绩归根到底来自孩子自身的能动性,而家长的价值观和言行其实每一天都在影响孩子的人生态度和未来发展。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孩子的成长虽然漫长,但是关键处只有那么几步。在某个阶段,你要片刻不离,给他完整的母爱,才能建立对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在另一个阶段,也许你就要放手,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又一个阶段,你要立下界限,建立规矩,培养受益终身的习惯;任何时候都别忘了:性格决定命运,而不是知识。

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爸爸是校长,爷爷是教导主任,外公是政教主任,妈妈是班主任,奶奶是后勤主任,外婆是外联主任。全家总动员,跟着李老师学早教,也许,中国下一个“钱学森”式的大师就会出现在你们家!

白杨

中四角策划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