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代,学在官府,平民阶层没有接受救救教育的权利。春秋末年,以周天子为首的世袭贵族的社会地位没落,官学逐渐渗入平民阶层,其标志是大规模私人讲学兴起,孔子就是私人讲学主要开创者之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任继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1)

胡适先生认为,孔子是私人讲学的最早开创者,在孔子之前没有私人讲学的现象。而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孔子并不是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私人讲学是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崩溃的必然结果。以周天子为首的世袭贵族没落,宫廷知识分子便流散到民间。据《论语》记载: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磐襄入于海。

周王朝的大批专家、知识分子流散四方的各诸侯国中,便将王朝专有的知识传播开来。孔子学无常师,据说还跟“击磐襄”学过琴。这说明,孔子时代私人讲学已成风气。孔子可能是大规模私讲学的第一人。据说,孔子讲学“有教无类”,只要能献出“束脩”(xiu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不论求学者是何身份,都可以跟随孔子学习。这无疑大大扩展了知识传播的范围。

相传,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有较大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的学生在孔子死后,组织在一起,形成团体,成为后世的儒家学派的先驱。

01

孔子将西周的官方文献,《诗》《书》《礼》《乐》等作为教材教育学生。但是孔子认为道德品质教育是第一位的,文化知识是则是从属的。《论语》记载:“北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所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主要以礼仪教育为主。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系统地接受了周礼的教育,才有在道德上站立得住。《礼》,即后世所谓《礼经》《仪礼》,是周王朝的官书,记载了婚、丧、冠、祭等各种礼制仪式。可是孔子用作礼仪教育的教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任继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2)

除了礼仪教育,《诗》也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重要科目。《诗》在古代的交际过程中有实际用途。据《左传》记载,古人朝聘燕享,都要赋诗,所赋的诗大都取自《诗经》。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学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用,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发人意志,观风俗盛衰,益于与众交往,怨刺不良情绪或政治,还可以增长人的自然知识。近益于事父,远益于事君,治国治家都有裨益。可见,学诗的意义尤其重大。

孔子本人对诗的评价也很高,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他评价《关雎》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敦促儿子伯鱼学《诗》,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教育弟子,《诗》与《礼》并重。学礼养成道德,学诗陶冶性情,主要取其增进道德的功用。《毛诗序》将其总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可见孔子教育弟子,《诗》与《礼》并重,是大有深意的。

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和生产知识。他的学生樊迟问他如何从事农业生产,他不仅不回答,还讽刺樊迟要做小人。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任继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3)

上古贵族子弟的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分科,孔子教育弟子也应该沿用了六艺之教。《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教还是体现了德行为主,文以为辅的教育思想。

02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强调要持之以恒。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学习贵在坚持不懈,不可轻言放弃,就可以积少成多,取得成就。

在学习与思考关系的问题上,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知识,还要通过思考消化,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反之,如果只思考,却不注意吸收知识,思想就会空洞。

学习还要虚心,善于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别人的长处,是我学习的方向,别人的缺点、不足,是我借鉴的目标,避免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

学习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强以不知为已知,学习就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保持谦虚的心态。人的生命,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保持不盈满的心态,才能学到真知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任继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4)

为了恐固学习效果,我们需反复学习,只有对所学知识熟练了,也有可能达到融会贯通说,举一反三的效果。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将诗三百篇背下来,在政治与交际实践中不能应用,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呢?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而不用,不等于白学吗?

孔子认为士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政,即“学而优则仕。士人求学应当怀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上以事君,下以惠民。

0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教育学生首重道德修养。他主张学习与思考并重,指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他因材施教,又注意引导启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习的质量。他强调学以致用,反对读学而不用,教导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任继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5)

​参考资料:《任继愈讲孔子、孟子、韩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