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是宁海人对原属新昌县现归宁海县区域的称呼。

新昌飞地发脉于龙坑山(罗坑山),这一带的山峰均属龙坑山支脉。解放前此地一直属新昌县管辖,解放后因管理不便因素划归宁海县。旧县志中形容"飞地"为"方圆三十里新昌县插入天台宁海县中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飞地"的称谓。

新昌飞地,旧称大辽乡,由30多个自然村构成。明代之后,一直属新昌县辖地,解放初,为了便于管理,划归宁海。

飞地奇迹,是新昌县一个丁姓家族创造的。丁澄在明代初年迁居杨广(音染),他的后代就居住在杨广及其附近的一些村庄,这些村与新昌县境不相连,位于宁海县境内,归属于新昌县,旧称"大辽乡",又称"新昌飞地"。飞地在方圆七十里的龙坑山一带,分布有三十多个自然村,民国时期,新昌、宁海、天台各县的国民党统治势力鞭长莫及,这里还成为了中共宁天新县工作委员会活动的主要地方,是活跃的游击区。

丁姓家族有着强烈的家乡观念,始终拒绝入籍宁海县,数百年一直接受新昌县的管辖,直到1949年因出行和管理的现实原因,才同意将飞地划归宁海县管辖。直到现在,宁海县和天台县交界处仍不能通车。新昌县大辽乡脱离新昌县的决定是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周品山在1949年8月从大陆逃到舟山离岛前的政令。

新昌海洋城发展(新昌县----飞地之争)(1)

新昌海洋城发展(新昌县----飞地之争)(2)

新昌海洋城发展(新昌县----飞地之争)(3)

民国三十八年(1949)1月8日,浙江省政府电饬第二区(绍兴)和第六区(台州)专署,负责躬赴协助妥办交接,将“新昌飞地”划归宁海。但当时未实际交接,至宁海解放后的1949年8月,“新昌飞地”才办好交接,正式划归宁海县,1951年12月,天台县飞地也划归宁海县。

现在的双峰乡在1949年以前,分作三块。东部的榧坑、里塘、里坑、中央山、大岭头、上辽岗等地归宁海管辖;南部与西部的杨染、清水染、里大陈、张辽、逐步、后辽、蒋家坑等地归新昌县管辖;北部的澄深、长坵等地则归天台县管辖。由于孤悬县外,被称作飞地,新昌管辖的成了新昌飞地,天台管辖的成了天台飞地。飞地是如何形成的,史料难觅,从当地的居住历史分析,大致情况是从宋代开始,一些难民因生存艰难,逃难到深山中定居,如逐步何氏,因宋末世乱,从新昌城潜迹山林,迁移到逐步,“举足微行,瞻行此山焉,乐而筑之,因名逐步云(《新昌逐步何氏宗谱》)”。也就是说村民逃难到这里,边走边看,不知何处安家,走走停停,到了这里看比较好,定居下来,村名也被称作逐步。遂后各个朝代居民又陆陆续续地从新昌、天台、榧坑、王爱等地迁入,在深山中择地定居,经过生息繁衍,逐步形成一些村落。从新昌迁入的自然熟稔新昌,办事办证就找上新昌,久而久之,成了新昌管辖的飞地。从天台迁入的,亦自然成了天台管辖的飞地。但飞地离新昌直线距离虽不远,且隔着绵绵大山,走崎岖山路,十分艰难,如果到新昌县城,更是一天都走不到,而到宁海县城,半天就可来回,所以这块飞地新昌管不了,宁海不能管。于是这块飞地俨然成了世外桃源,形同世外之地,新昌鞭长莫及,宁海束手无策,作奸犯科之人,或者革命党,只要逃往这里,往往太平无事,导致鱼龙混杂,民性懈怠,狡诈渐生。从1920年左右开始,宁海新昌两县开始争执,遂形成新昌飞地之争。

最早提出将新昌飞地划给宁海管辖,以加强地方管理的不是宁海的县老爷们,而是台属新政指导员赵天声,即台州府领导。赵天声到宁海视察新政,了解到新昌飞地的情况,在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七日,首先向省里提出建议,认为该地应划归宁海管辖为宜。因涉及到两区三县,争执应由省里来解决,省政府遂多次进行调查了解,约双方谈判,但各抒己见,一直拖延下来。民国三十七年(1948)省里又一次召集绍、台两地和宁海、新昌、天台三县在杭谈判。新昌县长陈述该地是“插花”地而非“飞地”,长期由新昌管辖,理应维持现状;宁海县长陈述该地原系宁海县境,因新昌人过来,系拓疆,应与管属无关,还是应当由宁海人管辖。考虑到该地离新昌实在太远,管辖不便,省里倾向应由宁海管辖,这时新昌县长感到争不过,又生一计,陈述天台飞地远离天台,要过境宁海,且靠近新昌,应划属新昌,以示公允,企图以天台飞地一事来阻挠新昌飞地的权属变更。这时天台县长慷慨陈词,天台飞地更近宁海,如要变更权属,亦应同归宁海,才更合民情,新昌县长理屈。至此,尘埃落定,省里定下来新昌、天台飞地统属宁海。

图文丨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