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将中国自元明以来的所有积蓄一扫而空,接下来就是双方坐下来喝茶聊天,商讨一下条约的具体内容了。对于大清国来说,丧失点外交利益已经无关痛痒,最关键的是赔款,说实在的,那会儿的国库恐怕是拿不出一两银子了。

辛丑条约最后赔清了没 辛丑赔款的数字是如何确定的(1)

从后来的结果中我们知道,《辛丑条约》我们赔了各国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个赔款数字可不是随意定下来的,列强知道大清不富裕,想要更多也是幻想,但说什么也要掐准七寸,让我们既能勉强凑起来也不至于让财政全面崩溃。因此,列强特地组建了一个中国财源调查委员会,“主任”是毕盛,他们想了解一下中国到底能拿出多少钱。

与此同时,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大清也成立了一个“临时调查组”协助洋人工作,其代表是徐寿朋、那桐、周伯馥和翻译伍廷芳。李鸿章对他们再三叮嘱,一定要想办法隐瞒中国的财源将赔款数额降到最低。

毕盛首先提及中国的关税能得多少银两?徐寿朋说如果交给税务司征收,每年最多可得四、五百万两。毕盛对这个答案自然是不满意的,就算各国答应这个方法,每年按照四五百万两地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因此,当徐寿朋试探性地问是否能分期付款的时候,毕盛将话题岔开了。

辛丑条约最后赔清了没 辛丑赔款的数字是如何确定的(2)

随后毕盛又问及中国的盐课能收多少银子?徐寿朋说要想从盐课上弄点银子可不容易。以往,盐课每年有1300万两的进项,但自去年(指的是庚子年)动乱后,盐业颇不景气,每年最多也就能收一千万两左右。于是,毕盛认为这一千万两可以用作赔款。徐寿朋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中国的若干应用要款,都靠盐课而得,最多只能出400万两。

下一个被提及的便是漕粮。毕盛认为漕粮上每年可出700万两,徐寿朋像账房先生一样给毕盛算账。中国每年大约运,米一百二三十万石,南方诸省四两银子可买一石米,加上运费二两,每年也只能拿到200万两左右。

辛丑条约最后赔清了没 辛丑赔款的数字是如何确定的(3)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英国公使萨道发话了,他说京城的进出口货物不是能收不少银子吗?徐寿朋说,崇文门只收进城货物的税,一年下来收到的银子只有七八十万两,连利息的零头都不到。

萨道继续追问,如果海关方面增加进口税,每年至少可以多收600万两吧?徐寿朋对这个问题十分乐意回答,他说,如果抬高进口税,你们洋人要是不反对的话,那我们就加税,这600万两肯定是有的。

接下来,毕盛又说,一年的军费可以省下300万两、人丁税可以凑2000万两、药品增加税收可得1000万两等。但这些都被徐寿朋一一作了解答,似乎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总而言之,要想大清朝一下拿出这么多的银子,那是万万做不到。眼看茶也凉了,吃饭的时间也到了,双方达成协议——分期付款。

辛丑条约最后赔清了没 辛丑赔款的数字是如何确定的(4)

徐寿朋能争取到这个结果,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那会儿的大清朝,很难每年拿出更多的钱。另外,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已经欠下了一屁股债。户部的官员算过一笔账,大清每年到手的银子大约八千万两,可支出却有一亿两,光是付利息,就得拿出二千二百万两。

各国列强考虑到中国若是被这些巨款给压垮了,他们也都拿不到赔款。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建议毕盛,允许中国分期付款,以30年来算的话,中国平均每年支付的赔款最好控制在二千万左右,剩下的那些还不了的钱就用提高海关税率的办法补上。

辛丑条约最后赔清了没 辛丑赔款的数字是如何确定的(5)

应该来说,洋人在赔款一事上是做足了功课了,中国但凡能生银子的地方都被他们算计到了。四亿五千两银子的赔款分摊到百姓身上,每人也要拿出一两,这分明是对中国人的一种侮辱。而向来以天朝自居的大清,接受了这种耻辱,用慈禧的话说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