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相机大概在2010年左右入手,两三年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利器并随身携带。松下LX3,当年的卡片机机皇。

超级小的尺寸,徕卡加持的1.7大光圈镜头,24-70黄金焦段,还有最重要的:1/1.7的大尺寸CCD。没错,就是大尺寸CCD,当时的卡片机大多是1/2.3左右。

之后,sony的rx100横空出世,一英寸的大底震惊了摄影圈,同样的尺寸,更彪悍的性能。从此我入手RX100M1,这台LX3进入退休状态。

前几天,又翻出来这机器,把玩之余试了试拍摄。只能说尚可,所有的性能都再也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意义,通俗地说:不能打了。

当初的大底,现在华为手机也是同样的尺寸。0.3cm的微距功能,手机也能实现。

比手机强的是光学变焦,还有实体按键的操控性。但是尺寸比手机大了很多,而且视频性能现在看来基本废柴,如果在手机之外另外携带这么一个东西,实在无法接受——RX100依旧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我依旧喜欢这台机器,有曾经的情怀和回忆,但仅仅是一个把件和收藏了。

看看闲鱼,这台机器的价格简直吓人,大概还有当年新机器六分之一的残值。

大多都是打着CCD旗号出售,CCD意境成为了新的加持。

特意拍了张相片看看,没觉得CCD好在哪里,所谓胶片质感在LR面前就是浮云。

诚恳建议大家,尤其刚接触相机对摄影刚刚萌发热爱的年轻人,几百块钱,不要去买CCD了。

若干年后人们就会发现,这就是个笑话,这个概念的始作俑者非蠢即坏。

就像一个作家,作品的好坏是文字,而不是太多的花费和经历放在笔上。

事实上,一支好用的笔,能让创作更惬意,也更有收藏价值,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选择一个好看的相机,这挺好的。

但是,选择CCD这个概念,就像作家选择完笔,又去纠结墨水的成分。

创作,毕竟不是一个工业范畴的问题,对吧。

ccd相机拍出来的人像熠熠生辉(从一台相机说说CCD的乱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