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猴性·人性

——《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孙悟空(29)

汪旭升

猴性和虎性(神性猴性人性)(1)

吴承恩的《西游记》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作者在小说中创造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神魔世界,又赋予情节以绚烂而多变的幻想色彩:一方面,作家极度夸张人或动物的本质潜能,超越物体的约束,呈现奇谲怪诞的幻想形式;另一方面,光怪陆离的幻想,又是和神与魔的品级关系、动物习性和现实社会人的行为、心理交融在一起,总能让读者从幻想中体悟到现实的社会关系。最典型的莫过于主角之一的孙悟空,既具有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心理状态,也有猴子的特性,还有神的能力。

新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写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诸种变形,洋溢着无穷的奇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神性、猴性与人性三性合一的孙悟空形象。

先观神性。孙悟空的神性在本文中集中体现在一个“变”字。课文之前是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了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于是开始斗法比拼。文中孙悟空展开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功,首先是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真是一个与天地试比高的齐天大圣;然后变化为一系列小巧的动物:钉在树稍头的麻雀,冲天而去的大鹚老,涧中的鱼儿,钻入草中的水蛇,立在蓼汀之上的花鸨,瞬息万变,神秘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再变为庙宇和二郎神,最后使了个隐身法脱离包围圈,这无所不能的变化神功真是神性最典型的体现。

这里可以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作者要不厌其烦地写这么多变化呢?略去中间的多般变化,就不能很好展现孙悟空的超人的能力这里的目不暇接的千变万化恰是对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如果去掉,孙悟空就不那么好玩了,小说也不那么有趣了。

还有一个问题,孙悟空的各种变化为什么总能被二郎神识破而占下风呢?也许二郎神是神,孙悟空是魔,邪不压正,二郎神总是占上风,识破孙悟空种种变形,所变之物好像均属堂堂正正的物种。可正也没完全压了邪。麻雀、鹚老、小鱼、蛇都属于小巧灵便的动物,暗合猴子的灵敏。变做被称之为淫乌的花鸨,是孙悟空为了脱身而故意恶心二郎神。作者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都是被揶揄、调侃、作弄的对象。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同愤与他受紧箍咒的窝囊气而欣喜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这里孙悟空的“妖性”即神性。

吴承恩的《西游记》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作者在小说中创造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神魔世界,又赋予情节以绚烂而多变的幻想色彩:一方面,作家极度夸张人或动物的本质潜能,超越物体的约束,呈现奇谲怪诞的幻想形式;另一方面,光怪陆离的幻想,又是和神与魔的品级关系、动物习性和现实社会人的行为、心理交融在一起,总能让读者从幻想中体悟到现实的社会关系。最典型的莫过于主角之一的孙悟空,既具有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心理状态,也有猴子的特性,还有神的能力。

新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写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诸种变形,洋溢着无穷的奇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神性、猴性与人性三性合一的孙悟空形象。

猴性和虎性(神性猴性人性)(2)

再看猴性。孙悟空的猴性主要是机灵、顽皮、狡猾、多变等点。如:“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将本身各部位化做一座庙宇,尾巴变的旗竿只能放在庙后,更是匪夷所思,充满了幽默调侃,表现了猴子的机灵、顽皮性格。后文借真君的话“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则点出猴子的狡猾。文中孙悟空变作二郎神的模样捉弄鬼判,嘲笑真君“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更是猴性十足,令人忍俊不禁。由此看来,作者真是一位善于把玩世不恭之意寓于风趣幽默的谐剧之中的高手。

最后说人性。神仙妖魔并不是瞎编,其心理就是人类自己的心理,孙悟空神通广大,心里还是充满了人情味。本文中,当孙悟空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时会“自觉心慌”,当被挡住去路时又是“慌了手脚”,当听得二郎神识破庙宇要拳打脚踢时更是“心惊”肉跳。这里写出孙悟空斗法失败后软弱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当然,纵观全书,孙悟空的人性一面更多表现为不把现成的规矩当一回事,任情率性,天真烂漫,天不怕,地不怕,乐观机智,英勇顽强,毫无畏惧,胸有成竹。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焉。”也正因为其具有人的优点和缺点,孙悟空的形象才如此可爱。

2013年8月27日

猴性和虎性(神性猴性人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