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最好的十首赏析(苏轼三首诗词读后豁然开朗)(1)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面旗帜。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为诗清新豪健,为词清雄豪放,为文舒卷自如,书法丰腴跌宕,亦善绘画下笔奇古……直至今日,他的各类作品更是百世传颂、千古流芳。

对人世间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读:

这是苏轼咏中秋的节序之词。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岁次丙辰。达旦,到(第二天)早晨。子由,苏轼之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政治派别与苏轼一致,在新旧党争中的遭遇也大体相同。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时,他官至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绍圣年间新党重新得势,他被谪往雷州(今广东海康)等南荒之地。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著有《栾城集》。以古文闻名于世,文风汪洋淡泊。苏轼作此词时,他正在齐州(今济南)节度掌书记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即握着酒杯,向“青天”敬酒。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的时间与地下人间世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天上一日不知相当于人世几百千年,因此词人这样发问。

“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词人这里是以下凡的神仙自居。“恐”,怕,担心。“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琼”,美玉。“宇”,屋檐。相传月亮上有这样晶莹美丽的建筑。“不胜”,承受不住。“起舞弄清影”,是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在做游戏。“弄”,戏耍。“何似”,哪比得上。这五句是说,我想回到天上去,又怕受不了月宫中的寒冷;还不如留在人间,月下起舞,与清影相戏,多么萧闲自在!

据宋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载,若干年后的另一个中秋节夜,词人与宾客同登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命当时有名的歌者袁綯唱这首词。唱罢,词人起舞,并说“此便是神仙矣!”这和此词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神仙,在人间也可以做得,不一定非要上天。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是说,明月转到红楼的另一面,降低到雕花的门窗外,照耀着睡不着觉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二句,用宋石延年“月如无恨月长圆”,是说月到中秋,既已圆满,便不应有恨了;可它无恨了,我却有恨了——为什么它总圆满在人们离别之时呢?有学者认为,此二句嗔怪月亮该不是对人们有所怨恨吧。这是用散文思维来读诗词,似属误解。

“古难全”,自古以来就难以全美。“长久”,指健康长寿。“千里共婵娟”,南朝宋谢庄《月赋》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许浑《怀江南同志》诗曰:“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谢庄赋、许浑诗、苏轼词都是说,两地相思之人可以从共仰一轮明月的清光中得到千里(万里)如晤的精神慰藉。“婵娟”,形容阴柔之美。唐孟郊《婵娟篇》诗:“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苏词则径用以代“月”字。

全篇清空奇逸,文气抟转。作此词时,苏轼40岁,在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任。截至这一年,他与爱妻王弗已死别十一载,与胞弟苏辙的生离也有七个春秋,而其政见又与当权的新党不合。因此,无论是在人生旅途中,还是在政治道路上,他都踽踽独行,不胜其孤单与寂寞。

中秋明月之夜,万家团圆而我则茕茕吊影,词人内心的惆怅可以想见。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也有过一刹那的彷徨,然而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最终还是占了上风。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直面那“悲”“离”多于“欢”“合”,“晴”“圆”少于“阴”“缺”的忧患人生,在篇末满怀深情地祝福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这祝福只是为自家兄弟而发,但由于它说出了天下一切离人的共同心愿,蕴含着人性中丰厚的真、善、美,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播在人口,至今还是人们在佳节良辰思亲念友之际常用来遥相赠寄的最佳祈祷辞。

苏轼的诗词最好的十首赏析(苏轼三首诗词读后豁然开朗)(2)

乐观精神和坚强风骨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

苏轼中年时期由于政见与当权的新党人士不合,遭到新党中某些政治品质恶劣的人罗织陷害,锒铛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幸得新党领袖、退职宰相王安石“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一言,方被从“轻”发落,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至七年(1084),他在黄州度过了4年多近似流放的生活,时当44至48岁。本篇即作于此期间。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雨具先去”,是说保管雨具的人先走了一步。“狼狈”,形容困窘。“不觉”,谓不觉得天在下雨,意即根本没把它当一回事。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是说,不管它下什么雨,只做没听见。“穿林打叶声”,雨点穿透树林拍打树叶的响声。“吟啸”,吟咏、歌啸。“啸”,吹口哨。“徐行”,缓缓地、不急不忙地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是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行走,轻便胜过了骑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二句,是说我平生以“一蓑烟雨”自任,还怕眼前的这场风雨吗?言外之意,自己早有归隐之心,并不患得患失,所以政治上的打击奈何不了我。

“一蓑烟雨”,披一领蓑衣,在烟雨中垂钓。这是词人所向往的生活状态。有学者把“一蓑烟雨”理解为困苦之境,把“一蓑烟雨任平生”解说成“任凭平生一蓑烟雨”,似误。在宋词中,“一蓑烟雨”是渔隐生涯的象征。如释惠洪《渔家傲·述古德遗事作渔父词八首》其八《船子》曰:“一蓑烟雨吴江晓。”张元幹《杨柳枝·席上次韵曾颖士》曰:“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葛立方《水龙吟·游钓台作》曰:“七里溪边,鸬鹚源畔,一蓑烟雨。”葛郯《洞仙歌·十三夜再赏月用前韵》曰:“任角声、吹落《小梅花》,梦不到渔翁,一蓑烟雨。”陆游《真珠帘》曰:“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又《鹊桥仙》曰:“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范成大《三登乐》曰:“叹年来、孤负了、一蓑烟雨。”华岳《念奴娇》曰:“十里松萝,一蓑烟雨,说甚扬州鹤。”皆是其证,几乎没有例外。

“料峭”,形容春寒。“吹酒醒”,吹散了醉意,使人清醒。“斜照”,斜射的阳光,夕阳。“萧瑟处”,指淋雨之地。“萧瑟”,风雨拂打林木的声音,作“凄凉”解,亦通。“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风雨也罢,天晴也罢,都不放在心上。雨既不惧,晴亦不喜。言外之意,自己对政治上的升沉荣辱,淡然置之,毫无芥蒂。词人晚年被放逐到更为蛮荒的海南岛,所作《独觉》诗,结尾再次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他对这两句含义深刻的词颇为得意,也可见他这种处世哲学是一以贯之的。

这首词“所指”(所写的具体内容)甚小,不过写半路猝然遇雨时的感受;然而“能指”(所能包含的意蕴)却甚大,竟写出了自己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的态度。

词人一生经历了许多次为常人所难堪的政治打击,但他始终能以旷达的襟怀去迎受,泰然处之。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赖以调节心理平衡的法宝只是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世界观并不可取;可是,其词中充溢着的乐观精神和坚强风骨,却典型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气质,因此读来仍能感受到一种沛然莫御的人格力量。

苏轼的诗词最好的十首赏析(苏轼三首诗词读后豁然开朗)(3)

促人奋进的理想与追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读: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词人46岁,仍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赤壁”,这里指黄州西长江边的赤壁,一名赤鼻矶。关于三国时赤壁大战的古战场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较可信的是今湖北咸宁赤壁。但俗传也有以为在黄州赤壁者,且早在唐代就已见诗人吟咏,如杜牧《齐安郡(即黄州)晚秋》诗:“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大江东去”,用杜甫《成都府》诗:“大江东流去。”“淘”,冲洗。“风流人物”,指有作为、有影响的英雄人物。“故垒”,昔日驻扎过军队,而今已废弃的营垒、要塞。“人道是”,人们说是。“三国”,继东汉之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自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废汉起,至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止,凡61年。但人们通常也将赤壁大战后、魏蜀吴正式建国前的历史算在三国时期之内。

“周郎”,指周瑜。周瑜是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汉献帝建安三年(198),江东军阀孙策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高级将领),时年24岁,人们称他为“周郎”。他辅佐孙策创立了孙氏政权。孙策死后,又辅助其弟孙权。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得荆州(辖境主要为今湖北、湖南)后,率数十万大军沿江东下。孙权部下主降者居多,他则坚决主战,自请以三万精兵迎敌。终与刘备的军队合力,用火攻大破曹军于赤壁。事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将赤壁大战的许多功劳划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是小说,不是历史事实,当不得真。在有关三国的许多戏剧里,诸葛亮的扮相是须生,周瑜的扮相则是小生,因此人们多错误地认为诸葛亮的年龄比周瑜大。其实,周瑜比诸葛亮年长6岁。赤壁大战发生的那一年,周瑜34岁,而诸葛亮只有28岁。

“故垒”二句,也可读作“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一作“乱石崩云”。“穿空”,刺透天空。“惊涛拍岸”,一作“惊涛裂岸”。“千堆雪”,唐孟郊《有所思》诗曰:“寒江浪起千堆雪。”“雪”,比拟洁白的浪花。“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周瑜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时间不知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追想遥远的过去。“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子。建安三、四年(198-199)间,周瑜随孙策攻皖(今安徽潜山),得到了桥公的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人。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事见《三国志·周瑜传》。“桥”这个姓,北周宇文泰做大丞相时,命省去“木”旁作“乔”,取“高远”之义。“初嫁”,赤壁大战时,小乔嫁给周瑜已有10年之久,说“初嫁”,是用剪接手法突出周瑜的风流倜傥、年轻有为。“雄姿”,《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长壮有姿貌”,即英俊魁梧。“英发”,指才华外露。孙权对周瑜有“言议英发”的评价,见《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羽扇纶巾”,手执羽毛扇,头戴丝织巾。这是洒脱儒雅的装束。形容周瑜虽大敌当前而毫无惧色,作为全军主帅,却不着戎装。有学者认为这是指诸葛亮,却不知道这是魏晋时期一些儒将的装束,并不专属某个人。手持鹅毛扇的便是诸葛亮,这是各种三国戏剧植入广大观众头脑的错觉。“强虏”,强敌。“虏”,对敌人的贬称。一作“樯橹”。“樯”,船桅。“橹”,摇桨。代指曹军的战舰。“灰飞烟灭”,语出唐佛陀多罗所译《圆觉经》:“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羽扇”这二句是说,周瑜身着便服,在与宾客谈笑之间,毫不费力地用火攻歼灭了曹操的大军。二句也可读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这句倒装,即“神游故国”,是说自己的神思超越了时间,在昔日的赤壁战场遨游。“多情应笑我”,这句也是倒装,即“应笑我多情”,省略了主语“他人”。“华发”,花白的鬓发。“发”,繁体字作“髮”。前文“英发”之“发”,繁体字作“發”。二字形、义皆不同,并非重复押韵。“多情”二句是说,自己感情太丰富,竟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激动不已,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实在是可笑。

“一尊”,一杯酒。“尊”,古代的一种酒杯。“酹”,以酒浇地。“江月”,江中月亮的倒影。“一尊”二句大意是说,人生像梦一样虚幻,什么也不要想了,还是喝酒吧。“酹江月”是将江月当作酒伴,向它劝酒的意思。理解为祭奠周瑜等古代的英雄豪杰,也说得通。

作此词时,词人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世道艰难,仕途坎坷,壮志消磨,秋霜点鬓,英雄落魄之际,难免不作“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颓唐语。然而,你看他笔下的祖国江山是何等的雄伟壮丽,你看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是何等的英姿飒爽,能说词人不执着于人生,没有积极的生活理想与追求吗?

据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词人后来做翰林学士时,曾问一位善于唱歌的幕僚:“我词比柳(永)词何如?”幕僚答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词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幕僚所云,显然是对词人的善意揶揄。但在今天看来,他那形象鲜明的对比性评述,却也传神地道出了苏轼豪放词中有别于婉约派流行歌曲的阳刚之美。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作者钟振振),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