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驳壳枪

驳壳枪,在中国有多种称谓,如“二十响驳壳枪”“大肚匣子”“大镜面”“自来得”“快慢机”等等。德国毛瑟兵工厂1896年正式生产的一种手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命名7.63mm M1896毛瑟军用手枪。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又称“盒子炮”,也有称为“匣枪”的。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德国毛瑟兵工厂从18世纪末开始,在近40年中先后生产了约100万支各种型号的驳壳枪,旧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接纳了其中70%以上的数量。中国很早就有仿造,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首先仿造带10发子弹固定弹匣的毛瑟冲锋手枪,以后10余年间,产量惊人。随后,河南巩县兵工厂等五个兵工厂也仿造该枪。这些国产的毛瑟手枪与原装的(M1896式)在构造上完全相同,只不过在枪上刻有不同的厂名或厂徽。驳壳枪装弹6发、10发、20发都有,但主要是10发、20发的。6发、10发弹匣为固定式,20发多为插入式。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1)

二十响驳壳枪

毛瑟M1896手枪性能参数:

口径:7.63×25毫米

枪长:288毫米

枪管长:140毫米、100毫米(由枪膛口算起)

枪重:1160克

枪口初速:425米/秒

弹匣容量:10发内置式弹匣,20发插入式弹匣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2)

看看驳壳枪的枪套,就知道为什么叫“盒子炮”了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3)

驳壳枪装上长枪托后可抵肩射击,相当于冲锋枪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4)

肩扛驳壳枪的女战士

驳壳枪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最喜欢的轻武器之一。许多英雄形象都离不开驳壳枪:双枪李向阳、英雄蒋三腰插两把驳壳枪,神气!

驳壳枪在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中数量不少,在各类手枪中是最多的。据1937年10月7日一二九师上报总部的《一九三七年十月份人员武器统计》,各类枪支数量如下:长枪3412,马枪724,自来德539,手枪93,花机枪3,重机29,轻机93,手机枪7,合计4965。“自来德”(自来得)就是驳壳枪,可见当时是八路军部队中的一种主要装备,数量仅次于步枪、马枪。

勃朗宁手枪(“撸子”)

勃朗宁研制手枪始于19世纪末,1897年取得专利,其产品主要由比利时的FN国营兵工厂、美国的柯尔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顿武器公司制造。从民国初年开始,中国仿造了大量的勃朗宁1900式手枪。民间对弹匣位于握把内的小手枪俗称“撸子”,又细分为“枪牌撸子”(M1900 7.65mm)“马牌撸子”(M1903 7.65mm)“花口撸子”(1910 7.65/9mm)。

在旧中国“撸子”枪数量、种类仅次于驳壳枪,是这一时期中国军队中装备使用较多的手枪之一。正因为如此,勃朗宁手枪也被八路军、新四军缴获甚多并装备使用。其型号有M1900式7.65毫米、M1903式9毫米、M1906式6.35毫米、M1910式7.65/9毫米等,此外还有上海金陵兵工厂等仿制的M1900式勃朗宁手枪。由于勃朗宁手枪体积小、制作精良,在八路军、新四军中视为“高档”武器,一般做为中高级干部佩枪使用。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5)

勃朗宁M1903式手枪

勃朗宁M1903式手枪性能参数:

口径:7.65毫米

枪长:180毫米

枪管长:100毫米

空枪重:682克

枪口初速:318米/秒

弹匣容量:8发单行插入式弹匣

“王八盒”

“王八盒子”即“十四年式”手枪。但是,在当时以至现在的中国百姓中,说起“十四年式”手枪,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要提起“王八盒子”来,几乎是妇孺皆知!

上世纪20年代,日本于1925年(大正天皇十四年)在陆军大将南部麒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毫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一种通用手枪,定名为“十四年式”手枪。第二年,名古屋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十四年式”手枪。此后,“十四年式”手枪很快在日军中普遍装备。因为“十四年式”手枪枪套像乌龟壳,又是日本鬼子使用的,就被中国军民称为“王八盒子”。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6)

“王八盒子”手枪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7)

“王八盒子”枪套

大正十四年式手枪性能参数:

口径:8毫米

枪管长:117毫米

全枪长:230毫米

重量:0.9千克

装弹数:8发

有效射程:60米

最大射程:600米

“王八盒子”是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制式手枪。可以说,“王八盒子”是侵华日军的一件标志性武器,因此也是八路军从鬼子手中缴获最多的手枪。许多有关抗战内容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王八盒子”。老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李向阳游击队队员小郭杀死一个鬼子缴获的手枪就是“王八盒子”。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8)

八路军缴获的手枪,其中“王八盒子”居多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9)

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游击队队员小郭缴获一把“王八盒子”

“独撅子”

这是一种民间土法制造的手枪,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打完后,还要把握把向下掘开退出弹壳,再装弹,所以又称“撅把子”“独一撅”“独角牛”“单打一”。这些枪的枪管都是自行打制,有的用铁条盘成。形制不一,口径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发射手枪弹,有的甚至发射来源广泛的步枪弹。其中有些有膛线,而多数则是滑膛。

为满足抗日武装对枪的需求,根据地大量制造这种“独撅子”,主要装备民兵和游击队,甚至在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中也有少量使用。根据一份1943年1月4日杨立三通知十八集团军后勤部军工部加制单响枪及其分配问题的记录,可以看出,单响手枪(独撅子)在1943年的使用量还不小,一次就造了1000支,而且都是分配给主力部队使用。

八路军的武工队由于多是在敌后作战,经常要穿便服,还要和日伪军打照面,长枪无法隐藏,又没有那么多驳壳枪,就大量装备“独撅子”。“独撅子”的制作很粗糙,使用时间一久,往往还容易生锈,看起来就像一块破铁。因为这种武器实在不像枪,鬼子还因此闹过误会。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10)

独撅子

据一个侵华日军老兵回忆,1945年刚刚入伍的他和几个新兵奉命在胶东周边村庄抢粮食,突然被打了冷枪,一个士兵手臂中弹。他们四处搜索,抓到了一个强壮的汉子,从他身上搜出一把“独撅子”。可是这几个新兵都不认识土枪,就问这个汉子:这是什么?汉子沉稳地回答:这是做木匠的工具。日本新兵看着这个粗糙不堪的铁块,做梦也没有想到是枪,就扔还给他,背着抢来的粮食,扶着伤兵走了。回到部队,向小队长一汇报,他们每人都结结实实地吃了一记耳光:什么木匠工具,那个就是枪,你们这群蠢货,放跑了八路!等到他们再追回去,那个八路军便衣,早就没影了!(来源:中国军网)

抗日顶级的好枪(抗战名枪你见过几把)(11)

看着确实像“木匠工具”,要不怎么把小鬼子蒙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