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和运营,天生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但又唇齿相依。业界常说,产品搭台,运营唱戏。这句话颇能体现出,一个产品要成功,既离不开产品,也离不开运营。

产品运营的思路和重点运营思路(深度解析产品和运营)(1)

一,产品和运营关系认知的演进

回顾我对产品和运营协作的认知,分成三个阶段:

早年我负责携程旅游美食业务的时候,部门中产品和运营团队相对距离较远,产品的核心专注是如何搭建美食频道页面,如何优化信息架构,展示卖点信息,如何从用户兴趣角度出发做好POI的展示和陈列;而运营的专注是搭建美食达人体系,拉种子UGC,推动评价生产,等等。两个团队交互相对较少,各自专注,各忙各的,也没有多少冲突需要协调。

在1号店和京东时期,作为前台产品的负责人,我能够强烈感觉到产品和运营的频繁碰撞。除了永恒的优先级之争,典型冲突如:

一言以蔽之,运营更重视短期销售成绩,而产品更专注长期用户体验,当然这背后也是我当时作为产品总监的价值观。

在亚马逊中国负责全站产品和中央运营的时候,我自身的产品思维已经和运营诉求有了极大的融合,也在产品和运营团队的工作指导中有了明确的体现,产品和运营真正进入了一个融洽合作,相辅相成的境界。当然这也得益于亚马逊强大的底层数据体系,使得一切动作背后都有了明确的多维度数据支持,不再有太多怎样更好的主观之争。

产品运营的思路和重点运营思路(深度解析产品和运营)(2)

二,产品和运营的分类和专注点

1. 产品

产品,从本质上来说是着眼中长期的效果,需要深入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型和业务本质。

产品经理思考的核心往往是下列问题:

产品经理需要结合商业环境和行业特性,深入分析用户心理和核心诉求,寻找痛点和兴奋点,设计符合用户心理诉求、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来实现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利益诉求。

在设计上,产品在传承用户习惯的同时追求玩儿法的推陈出新,重视创意,重视“Wow effect”。特别重要的一点,不同目的的产品,应当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KPI体系,例如卖货产品考核转化,粘性产品考虑复访频次和活跃度,社交产品考核转发率、传播半径和曝光转化率,等等。指标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谈到产品分类,除了垂直领域分类以及to B、to C之分外,从工作层面看,产品也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下面是我梳理的简单定义。

业界在中后台的区分上我感觉并不绝对,边界也不是绝对明确。

2. 运营

运营,相对产品,更重视短期中期效果,更多的是充分发挥现有频道、工具的价值,针对用户做最后一击,达成眼前的商业目标。并且作为日常工作,对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的趋势、顾客需求变化、实际销售/访问的数据,进行持续性的盘点,随时调整和更换商品、内容和文案,达到一个持续的最佳效果。

以卖货为例打个简单的比方:

产品需要仔细考虑有:如何设计好货架,三层还是五层,白色还是红色,方的还是圆的,如何铺设用户购物动线以让顾客快速发现商品完成买单,或者让顾客越逛越想逛在店内停留更长时间。

而运营的工作则类似于日常在货架上铺货,每天按什么逻辑选什么货上架,什么货摆在第几层,摆的密集还是稀疏,价格标签怎么展示,上哪种促销,促销品是否要用黄色高亮,货的铺排是按品类,还是按人群,还是按场景,还是按价格带,昨天的销售盘货后,今天决定哪些货撤下,哪些货加展示坑位,等等等等。

运营的工作更日常,需要根据昨日的甚至实时的销售数据迅速调整运营策略,控制节奏和力度,以达成最佳销售效果。

运营也分为很多不同方向,比如:

除了上述常见运营方向,往往还分出非常多的细分方向,如渠道运营、评论运营、应用商店运营、社区运营、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运营等等,基本都从属于上面的某个大方向。

产品和运营的背后有很多共性,比如都需要对用户心理和消费动机有深入理解,知道如何打造和捕捉消费者的购物冲动;都需要对数据有深入解读,通过数据理解做法的优劣并进行快速调整;都需要承载核心业务诉求,力往一个方向使,相辅相成地从不同角度入手达成业务目标。

产品运营的思路和重点运营思路(深度解析产品和运营)(3)

三. 产品与运营的分工协作的实际案例

下面以移动端首页产品为例,说明我理解的产品和运营的专注点:

1. 产品对于首页的思考:

2. 运营对于首页的思考:

四,总结

最后做个总结:

作者:徐宵鹏 亚马逊高级产品运营总监,分享互联网产品、运营和新零售的实践经验与深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