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是满洲镶红旗人,父亲是礼部侍郎。在光绪十四年,皇帝选妃,姐姐被选为瑾嫔,妹妹封为珍嫔(也就是后来的珍妃),光绪的皇后则是慈溪的侄女,隆裕皇后。
姐姐相貌不如妹妹,而且气质平庸,性格固执,依附于隆裕皇后。妹妹比光绪小五岁,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左右两手还可以一起写字呢。入宫不久就和光绪磨合出了感情,两个人经常一起攀谈宫内书画,观赏花园。她喜欢穿男性服装,经常扮作少年模样,她还喜欢摆弄当时国外的相机,起初慈禧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媳妇还是很喜爱的,慈禧六十大寿,赐她珍妃。
好景不长,1898年,光绪推行戊戌变法,她鼎力支持,慈禧太后十分怨恨。有传闻讲,珍妃作为后宫嫔妃却把手伸向了朝堂上,私下里买卖官职,触及国法,但是光绪爱妻之深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有理会。碍于光绪的维护,慈禧只是给她降了名分关了起来。再加上皇后总在慈溪面前危言耸听,挑拨是非,这皇家的婆婆还能放过她去?这皇家婆婆给我这个洋气的儿媳妇穿了不少小鞋,赐了不少板子。如果只是因为她买卖官职,后来设法除掉她,慈禧这样做得对么?
最后一次是光绪变法图强,她还是大力支持,慈禧太后以珍妃协助皇帝变法为理由,将施以杖刑,脱掉她身上所有配饰,囚禁在紫禁城最偏僻的钟粹宫的北三所。特意派了两个宫女监视她,不准她出门,把门从外面上锁,还立下了铭文规矩,以后珍妃再也不能见光绪。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胁迫光绪西逃,但是光绪更想留在北京,在京城同西方列强谈判。但慈溪担心因此失去对光绪的控制,对自己不利,所以拒绝了他的要求。到这里,珍妃就如同蹲监狱一样,至于她坠井的谜团流传着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是,慈禧西逃,珍妃极力要求皇帝留京。
临出京前,慈溪命所有嫔妃前来请安,她也从北三所带出来,在这个时候她依然没有忘记要支持光绪,冒着触怒太后的风险,请求皇帝留京,主持朝廷事务。本来就对这个开放的儿媳妇有意见,这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么。慈溪以“扰乱后宫,不守本分”为理由,将这个碍眼的儿媳妇推入乐善堂后的井里溺死,后来这就是人们说的“珍妃井”。
第二种是,慈禧西逃,临行前珍妃跪地坚持不走。这种说法是她因为出天花,请求不与慈溪西行,慈溪索性将她溺死在井里。太监小德张过继孙张仲忱在《我的祖父小德张》文中描述了珍妃死时的场景也是因天花。她患天花重症,病卧在床,当时珍妃披头散发,两腿酸软,恳求出宫回娘家修养避难,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随行一起出逃,路途颠簸,途中也得不到救治,也等于白白送死,所以她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慈禧怎会给这个女人一线生机?何况史无先例,所以逼迫她投井,后被推下井溺亡。
第三种是,推珍妃下井的崔玉贵说老太后处心积虑要除掉珍妃。
她从北三所到了颐和轩,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上,低头听训。屋里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了。外头乱糟糟的,谁也保不准会怎样,万一受到了侮辱,那就丢了皇家的脸,你应该明白。太后下巴扬着等着回话。
她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会给祖宗丢脸。”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
她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待大局。”
就这几句话橄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她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她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崔玉贵和王德环连揪带推的把她推到井里,她最后大声嚷: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这也许并不是逃跑前心慌意乱,一时生气才下令推她下井,这也许就是处心积虑的要除掉珍妃。
在我看来,珍妃用她的纯洁和热情打破了光绪孤独压抑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给阴冷的紫禁城添加了几分悲剧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