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一座惟一不曾中绝而绵延五千年的文化高峰。中国自古即有“声明文物之邦”的盛誉.仅以其中文献一项而论,就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之中又首推《四书》、《五经》的学问最精最深。

读四书五经可以学到什么(中华之精髓国学之瑰宝)(1)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的合称。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1800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合称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读四书五经可以学到什么(中华之精髓国学之瑰宝)(2)

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五经自宋代起至清末,一直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会通过口耳相传,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国学概念逐渐兴起。2016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在“八股文”渐行渐远之际,四书五经的思想内核仍旧对当下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而《五经》作为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五经”长期作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无可替代。宋理宗曾下诏盛赞《四书集注》;元朝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考天下士子;明朝永乐皇帝颁诏,将“四书”与“五经”并立于世。从此,“四书五经”的称谓便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读四书五经可以学到什么(中华之精髓国学之瑰宝)(3)

从妇孺皆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今天我们在日常讲话、写作中引用的名言金句,几乎都出自这9本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典籍。不论优美繁密、朴质淡雅的《诗经》,还是治国论理、修己及人的《论语》,先贤们的智慧穿越历史长河,满载悠远意蕴而来,辉映在今人喧嚣的世界里,闪耀着深远的光芒。

读四书五经可以学到什么(中华之精髓国学之瑰宝)(4)

遒劲有力的汉字、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体现,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任重道远的担当更是传统文化里道义使命感的内涵所在。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给予我们深邃恒久的精神财富。

英雄之大者可就一时之势,学问之大者方可为万世开太平,民族复兴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思想的高度。而如何才能提升你的思想高度,在《四书五经》里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