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五大智慧(道德经三大智慧)(1)

文 | 兰心言

老子有言:“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句话道尽人生真谛。说的就是人们要遵守的道德操守、行为准则。

其实,人生在世,就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有人在混杂的世间迷失了自我,而有些人,却能把人生的圆圈画圆满。修得圆满者,他们无一不注重品德修养。

纵观古今,德才兼备者甚少。

如和珅,是有才之人,只是在品德方面,让人无法恭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然能力一般,但他宽厚、仁爱,让有才有德的诸葛亮死心塌地地跟随于他。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各有不同,机遇也不一样。

虽然不能活成“诸葛亮式”的德才兼备者,但活成像刘备那样的道德、仁义之士,也不失是一种智慧。

正如孔子说的:“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我们想要做好事情,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为,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道德经中的五大智慧(道德经三大智慧)(2)

01 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是他们心存慈爱之心,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为行为规范。

现实生活中,懂得爱别人、尊敬别人的人,同样也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友善、尊敬。

就像印度古老谚语说的那样,“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

纵观古今,能把爱和美好施予他人的人,自己也会受益。

比如,明朝的马皇后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贤后,被人称为“马如来”。

有一次,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宫里闲聊,说起当年的往事。

朱元璋说:“嘿!我们当年没有饭吃出来闹事,谁知道今天我当了皇帝,你做了皇后。”说完拍了拍马皇后的大腿就出去了。

这原本是夫妻间的闺房话。

马皇后最了解朱元璋,担心侍候在旁的两个小太监会被杀头。于是,让他们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子。

果不其然,朱元璋想起刚才的话如被传出去就有失皇帝威严,又马上回来了。

他问小太监:“你们两个听见我刚才说什么了?”小太监们跪地不起,吓得瑟瑟发抖。

马皇后说:“唉呀,皇上,不要多心啦!一个聋子、一个哑吧。”

听了马皇后的话,朱元璋才肯罢休。

在人命如草芥的皇宫里,身份尊贵的皇后能设身处地地为两个小太监着想,设法保他们周全。

马皇后贵而不骄,虽然身居高位,但总是宽以待人,使宫嫔敬服,臣子爱戴。

她劝朱元璋关心民众疾苦,爱民如子;爱惜人才,专门储粮供养太学生的妻子儿女;宫人有幸得孕,体恤照顾,官员、妃嫔忤逆圣意,马皇后从中周旋,设法调停。

宫嫔们拟她为东汉的明德皇后。

据《马皇后遗传》记载:

马皇后病重期间,君臣到处请医问药。当她去世时,臣子、妃嫔无一不落泪,贵为帝王的朱元璋竟然痛哭流涕。

此后,后宫再没设立皇后。可见,她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更被世人尊为“千古贤后”。

《魏书·崔光传》中说:“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慈爱的人胸怀博大,宽容、随和,以善良、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

慈爱,不是软弱,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良。

当你把这份善良、友爱奉献给他人时,他人也会回赠你同样的善良、友爱。

道德经中的五大智慧(道德经三大智慧)(3)

02 俭则固,清心省事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业。”

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来源,而奢侈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

纵观古今,一些先贤智者都能做到心境清静,杂务简省。

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但他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俭朴。

他任两江总督时,巡视扬州一带,盐商们特备盛宴,山珍海味,堆满桌子,曾国藩却只对摆在面前的几碟小菜伸筷子。

饭后,他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曾国藩秉性节俭,衣服十分简朴,布袍鞋袜,都是夫人所做,衣服上常有补丁。

他有一件天青缎马褂,在家时从不轻易穿上,只在走亲访友或过年时才会穿,置办了三十年还像新衣服一样。

曾国藩认为一个家庭只有崇尚俭朴才能长久,家是一个人事业的根基。不善治家者,必不能治天下。

官海沉浮几十载,曾国藩即使身居高位仍崇尚节俭,他深知俭以养德的道理。

俭省的人,心境简单,生活就会简单,世界也会简单。

前段时间看到新闻:

叶嘉莹先生前后向南开大学捐赠3568万元,设立“迦陵基金”,用于古诗词研究。

三千多万捐赠款是她毕生的积蓄,是她卖掉的房产、所有著作的版税和稿酬。

这位身价千万的文学大家,日常生活极其俭省。

九十多岁高龄的她,一直独居在国内,她不请人照顾。平时,清水煮几片菜叶加两个馒头,就是午饭。两个简单的小菜,一碗饭,便对付了一餐。

直到几年前,她不小心滑倒后,才请了一位保姆,但也只是白天做顿饭,打扫一下卫生。

在叶嘉莹先生心中,有诗歌陪伴的日子并不寂寞,即使一箪食,一瓢饮,深居陋巷也心安。她一生醉心古诗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德才兼备人的人,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他们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唯有看淡世俗的名利,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道德经中的五大智慧(道德经三大智慧)(4)

03 谦让者,君子不争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在才艺、技能上。切磋技能才有争的意义。

是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财物、名利,相互争抢,不仅浪费了精力,还被利益蒙蔽双眼,给自己招来麻烦。

古人先贤却用不争的智慧,化解一场场矛盾,把事情圆满处理。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皇帝,赏赐给大臣每人一只羊。由于羊的大小、肥瘦各不相同。大臣们都怕吃亏,争吵不休。皇帝也很头疼,不知怎样分才能公平、合理。

这时,有个宰相站了出来,走进羊圈抱走最瘦小的羊。大家见此,也不好意思再争论了,都随手抱一只就走。

就这样,一件令人左右为难事情,在大家的谦让下圆满解决了。

《传习录》中有一句话,“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打交道,一定要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如果彼此攀比,则只会受损。

比如“六尺巷”的故事。

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

有一天,他收到家信,信上说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嘱咐家人让地三尺,邻居知道后很感动,也让了三尺地,后来就有了“六尺巷”。

金埴说:“让得祥,争得殃。”

争吵只会让人变得自私,而谦让能化解矛盾,避免灾祸。

懂得谦让能趋吉避祸,赢得他人的尊重,相互谦让便可处事圆满,人际关系和谐。

老子有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道茫然,自有规矩;因果相循,自有平衡。

谦让,并不是消极逃避,万事退让,而是以顺应自然,符合天道地争取。

道德经中的五大智慧(道德经三大智慧)(5)

04

老子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世人都爱玩机巧,他们误认为欲望被满足就是幸福。为了利益用尽心机,为了地位耍尽手段,为了名利机关算尽。到最后,反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南怀瑾说:“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说,最聪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来是最笨的人。”

他们为人厚道,以温润宽厚之心待人;生活俭省,以俭养德;谦让谨慎,关系圆满。

漫漫人生路,道阻且长。愿大家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的处事,把生活越过越好!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图/摄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