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华门径直往西就是紫禁城东路的文华殿景区,这里曾是明清皇帝举行经筵之所。
文华门
今天咱不聊文华殿,单说说位于文华殿后边的文渊阁,它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四库全书总目》(图片来自网络)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的皇宫藏书楼建成,御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的《四库全书》。
文渊阁坐北朝南,歇山式顶,面阔6间
文渊阁位于工字型的文华殿后院儿,整座建筑面阔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寄寓以水克火,体现了防火的理念和藏书的功能。上覆黑琉璃瓦顶,绿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在建筑规制、建筑功能和理念上,文渊阁都仿自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古朴典雅。
文渊阁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
最西边一间设楼梯连通上下
除皇家建筑与民间建筑在规制上的区别外,文渊阁还在内部结构上进行了改进。天一阁为上下两层,而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从外观看上去是重檐两层,但在腰檐处设有暗层,即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建一夹层,故全阁共上、中、下三层。这种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便于贮书,很实用,也集中反映出清代宫廷建筑在设计和营造上的高超技艺和水平。
蓝底金字的文渊阁匾额
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颇具园林建筑风格
菱花门窗
绿色廊柱
精美的苏式彩绘
绿色廊柱、菱花窗门,所有的油漆和彩绘都是以冷色调为主,从而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氛围,与整个紫禁城宫殿中的黄色琉璃、朱红门墙的暖色调截然不同。
两侧山墙青砖砌筑,磨砖对缝直至屋顶,简洁素雅。
阁前凿有一方型水池,引金水河水流入
池上架有汉白玉石桥一座,显得灵秀精美
阁后有许多太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有松柏,历时二百余年,仍苍劲挺拔,郁郁葱葱
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覆黄琉璃瓦,造型独特
亭内有一通石碑,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由于阁内不能参观,无法得知内部展陈情况
经查阅资料得知:《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且封皮用了四种颜色加以区分。阁内一层收藏《四库全书》经部书以及《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共22架;正中间的皇帝宝座为讲经筵之处;二层收藏史部书共33架;三层西尽间为楼梯间,其它五间通连,分别为子部书22架、集部书28架,明间设有皇帝御榻,以备皇帝登阁读书。
乾隆皇帝为有如此豪华的藏书规模感到骄傲,曾作诗曰: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
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
清宫规定,大臣官员之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损毁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
《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紫禁城的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这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和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并称“南三阁”。
文渊阁本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在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早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有损毁,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而最著名的文渊阁本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七座藏书阁名称中的第二个字大多都取带‘三点水’的字,如“渊、源、溯、津、汇、澜”等,这既反映文化传承的渊源关系,又包含了以水镇火的寓意。
而唯独镇江文宗阁的“宗”字没有“三点水”,这是为啥呢?原来它是出自“百川朝宗归于海”的典故,也有着“水”的寓意,且镇江一地历来多有水患,文宗阁又建在金山之上,金山又面临大江,如再加“水”反而会水大成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