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美的置业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2月25日,成功发行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实际发行金额15亿元,票面利率为4.5%,发行期限为4年,附第2年末境内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开年成功首发15亿中票是真的吗 开年成功首发15亿中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开年成功首发15亿中票是真的吗 开年成功首发15亿中票

开年成功首发15亿中票是真的吗 开年成功首发15亿中票

3月1日,美的置业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2月25日,成功发行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实际发行金额15亿元,票面利率为4.5%,发行期限为4年,附第2年末境内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这也是2022年首家获得中期票据(MTN)批文并成功发行的内房股。这一结果也在市场意料之中,早在2021年11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房地产企业代表座谈会中,与会企业就包括美的置业、龙湖、碧桂园等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房企。

在此背景下,融资更看重企业自身的素质,拥有国央企背景或拥有稳健财务状况和基本面的企业在融资方面会更具优势。在去年以来的行业阵痛期,美的置业无论在经营销售的基本面还是财务指标上,均保持稳健态势,并迅速脱颖而成,成长为稳健长跑型选手。

成功首发15亿中票 获机构踊跃认购

作为2022年首家获得中期票据(MTN)批文并成功发行的内房股,美的置业在此次中票的发行期间获得各类投资机构的踊跃认购,吸引多家主流银行、头部基金以及非银等机构积极参与。

本期债券票面利率最终为4.50%,保持AAA信用评级企业相近期限同类债券较低成本。显然,这为进一步降低美的置业融资成本做出了贡献。

对该期中期票据,经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评定,发行人主体信用评级为AAA,该期中期票据债项评级AAA。

从1月20日至今,就已有碧桂园、万科、绿城中国、招商蛇口、越秀、建发、滨江集团等房企发布融资计划,且利率普遍都较低,个别房企月内还连发了多笔融资。

这些房企或拥有国企央企背景,或财务状况良好、稳健性比较高,本身就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而美的置业本次成功发行15亿元中期票据,更表明企业自身优势在融资中的重要性。

据了解,近年来美的置业整体经营稳健,信贷记录优良,拥有较好的市场声誉,与多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本次中期票据的成功发行也进一步拓宽了美的置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充分体现了债券市场机构投资人对其经营业绩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可。

信用评级均持稳定 基本面继续优化

据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披露数据,美的置业净负债率58.2%,现金短债比2.21倍,获得的银行授信额度为1432亿元,尚未动用的银行授信额度为899亿元,综合融资成本仅为4.92%,新增融资成本仅为4.74%,融资优势凸显。

可见,美的置业在融资面上具有长期的优势与实力。

截至2021年9月末,美的置业共获得银行授信额度1,376.90亿元,其中未使用额度为542.74亿元;并且,美的置业于2018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其财务弹性。

在2022年1月26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2022年度美的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评级报告》(以下简称“《评级报告》”)显示,美的置业主体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该信用评级结果有效期为2022年1月26日至2023年1月25日。

《评级报告》指出,美的置业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同一控制下企业美的控股实力雄厚,能够为公司提供品牌及资金支持。公司住宅产品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差异化定位的产品系列,能够较为全面地满足市场需求。区域深耕优势持续保持,土地储备布局亦有所升级优化。

因此,除了财务指标的持续优化之外,美的置业在经营销售等基本面上也在行业下行走出逆势增长。2021全年,美的置业的合同销售约为1371.4亿元,同比增速为8.7%,实现了规模的稳步增长。

自2019年起,美的置业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坚持区域聚焦,并适时实施城市升级发展战略,在佛山、贵阳等为代表的深耕区域建立了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同时公司加大了对广东、沪苏皖、浙江、川渝等区域内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拓展。

坚定不移地执行“区域深耕和城市升级”战略效的支撑了公司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并保证了业绩的稳健提升。在中国经济稳增长主题下,“保交楼”也成为了地产政策调控的核心要点,美的置业2021年全国交付7.1万套住宅,交付率达90%,一次性交付满意度达86%,位居行业前列。

可以预见,当前房地产行业继续加速分化,美的置业将充分发挥制造业背景的优势及强大的品牌自信,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用科技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产品和空间的升级,把握地产回归实业属性的机遇期,继续穿越行业周期,夯实稳健发展的护城河。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