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吃据不完全统计有近300多种,其中有非常知名的炒肝、豆汁、爆肚等等,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可见北京的小吃历史非常悠久。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说老北京小吃其实只是穷讲究,搞得花里胡哨其实都是最廉价的原料。
在我看来,食物本身并不会“穷讲究”,“穷讲究”的是某部分吃它的人。对于老北京小吃,或者说任何地方的美食,摆在人们面前的就3种态度就足够了,那就是喜欢,不喜欢,或者一般般。喜欢吃就多吃点,不喜欢就不要吃它,一般般的话就缘分到了再吃。没有必要听一些人说这个好或者这个是穷讲究,就跟着去吃或者抵制,凡事要自己试过才知道。
所以,下面这10种代表性的老北京小吃,吃过后再来评价也不迟。
代表性的老北京小吃1.豆汁
豆汁应该是老北京小吃里名头最响的之一了,它独特的味道让人们对它的态度是两极分化,喜欢的人每天都离不开它,不喜欢的人连闻一下都难受。
豆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乾隆年间更是成为了宫廷饮料。豆汁色泽灰绿,是以绿豆为原料,通过某些发酵程序制作而成,《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这种味酸微甜的饮料深得老北京人的喜爱,喝第一口的时候,那如同泔水般的味道让人难以下咽,可是如果你忍着再喝上几口,那感受就不同一般了,非常可能会上瘾。喝的时候要配上各种咸菜和焦圈。以至于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做“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2.面茶
面茶是流行于北京和天津一带的名小吃,虽然它叫面茶,但是跟面和茶完全没有关系。面茶是由黍子面或者小米面熬成的糊状物,表面会淋上一层芝麻酱。
老北京人喝面茶的时候,讲究不用勺子不用筷子,就这样单手端着碗,嘴巴贴着碗边转着圈喝。其实这种吃法倒不是因为炫技或者讲究,而是因为面茶很烫,用嘴吸留着喝不容易烫到,转着圈喝也能同时喝到面茶和芝麻酱。
3.豌豆黄
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豌豆黄算个屁啊,要我说,这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芦属第一。”
至于豌豆黄和冰糖葫芦之间谁第一好吃,就仁者见仁了,但豌豆黄,绝对是老北京美食中数一数二的既有颜值又好吃的代表。
以前清朝宫廷里面的豌豆黄,是使用白豌豆为原料制作而成,传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而民间的豌豆黄则是使用糙豌豆进行制作。
豌豆黄的主要原料是豌豆和白砂糖,把豌豆泡在水里5-6小时,然后漂洗干净后下锅煮,煮到豌豆开花开花酥烂,然后不停搅拌打碎,再用滤网过滤,再回锅加白砂糖煮至浓稠状即可,等其冷却凝固切块食用。
4.驴打滚
驴打滚的原料里同样也没有驴,而是由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等多种原料组合制作而成,成品为黄色、白色和红色三种颜色相间,非常好看。
驴打滚同样也出现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比如《我和我的祖国》第一段里,黄渤扮演的林致远就最爱吃驴打滚。有人说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其颜色外观像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5.炸酱面
炸酱面已经成为了老北京小吃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全国各地都可以吃得到,但要吃正宗的,还得去北京试试看。
炸酱面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菜码,炸酱和面条。菜码会使用到黄瓜丝,香椿,黄豆等等,切好煮熟备用。炸酱用的是半肥瘦的猪肉加上洋葱在锅里炒,然后加上黄豆酱、甜面酱等等佐料制作而成。等面条煮好后,淋上炸酱,再放在菜码,一道香浓美味又简便的炸酱面就制作完成。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称之为“锅儿挑”,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
6.炒肝
现在公认的炒肝的创制者,是清朝同治年间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他们创造出了一种不勾芡的炒肝,会仙居的炒肝出名了之后,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各个饭馆和小摊都开始售卖炒肝,自此炒肝成了京城百姓日常美食之一。
虽然炒肝这个名字跟它的原料对得上,但其实炒肝的主角并不是肝,而是大肠,约占⅔比例。而且炒肝也不是炒的,而是煮的,所以老北京这些小吃的名字由来还真是一个谜。
大肠清洗干净后过水,然后加入汤中煮沸,再放入蒜酱、口蘑汤、葱花和淀粉勾芡,然后撒一层蒜泥,一碗浓稠味美的炒肝就制作完成,
7.灌肠
灌肠也是老北京非常有特色的传统小吃,而且历史很悠久,在明朝时期就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真正的灌肠,是有肠的,用淀粉加上红曲糅合上色后灌到猪肠里面去,然后再后续煎、炸或者炒,吃的时候切片,淋上辣椒、蒜末和姜末等等,用竹签扎着吃。
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真正猪大肠的灌肠了,比较多的是用淀粉和红曲捏成大肠的形状,滋味虽然不如真正的灌肠香,不过胜在便宜,用油一煎味道也是不错的。
8.爆肚
非常出名的老北京风味小吃,采用羊肚或者牛肚制作而成,牛爆肚分牛百叶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种,羊散丹、羊肚领、阳面肚板、阴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儿、食信儿、葫芦、大草牙。
虽然名字里面有个“爆”字,它却不是油炸食品,而是将新鲜的羊肚或者牛肚切好后,用沸水煮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等等艺人名人都非常喜欢吃爆肚。
9.艾窝窝
艾窝窝是老北京传统风味小吃,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且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这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艾窝窝是用糯米做成外皮,包裹上芝麻仁、瓜子仁等等馅料做成的一种美食。
这种美食在明朝时期称之为窝窝,那为什么现如今却叫艾窝窝呢?清朝的李光庭在《乡谚解钫》中有说明,以前皇帝想吃这种窝窝的时候,就吩咐道“御艾窝窝”,逐渐传入民间后,百姓不能用“御”字,于是就称之为“艾窝窝”。
10.酸梅汤
酸梅汤可以说是老北京夏天必备的饮料之一,冰镇之后口感尤佳。
其实在古代,我们就有吃冰食的传统,不过那时候受藏冰技术限制,所以只有皇室少数人才有福享受,到了清代,藏冰业高度发达,冰已经不值钱了,很多老百姓也能够消费得起,所以冰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行和发展。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都是夏日消暑佳品。
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汤是由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方子配制,素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之说,因此口味独特。据说最为精制讲究的酸梅汤,不用水煮,而用沸水浸泡酸梅。饮时也绝不往碗里加冰,而是在汤罐外用碎冰块“镇”,所以酸而不烈,冰而不钻牙床。
老北京的小吃还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述10种可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你有兴趣试试吗?
我是大叔,传递有趣有料的美食知识和烹饪技巧,喜欢记得关注我,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