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 花 舞

叶梓/文

如果说夹板舞是天水的男性之舞,如酒后英雄,刚毅、粗犷并且豪迈的话,那么,蜡花舞就是天水的女性之舞,恰似月光下的女子扭动着曲线优美的腰肢,阴柔、妩媚而风情。

蜡花舞的确是这样的舞蹈!

天水古典舞(天水歌舞之蜡花舞)(1)

它起源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考,蜡花舞源于表达词赋感情的需要。所以,我常常猜想,蜡花舞的出现和宋词的出现,有着一条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秘密通道。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最早出现的蜡花舞,还真是给一首词赋以动作与形象,使一首词的本意和内涵得到形象地表达。但最早的蜡花舞为男性表演,像舞蹈的“哑剧”,只有动作,而无声音,后来,一变为女性表演,且渐渐附之以唱——这样一个艰难的发展演变过程,常常让人惊讶于一种艺术在民间强大的生存能力,宛如古琴。

天水古典舞(天水歌舞之蜡花舞)(2)

蜡花舞开场时,女子的右手,持一把彩绸扇,左手则掌一花灯,花灯的造型可为莲花,亦可是其他花型。花灯上,花心为空,花瓣四簇,其内则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蜡花舞之名,大抵由此而来吧。因其有灯,故只能在夜间出演,如同现在的歌会,为了突出焰火的斑斓效果也得选在晚上一样。蜡花舞起,一般先抬左脚,身体和头却向右摆,道具则上下左右变化摆动,有拧、晃、转、摆等;手上的动作,也恰恰是蜡花舞的精髓所在。像“高挠扇”“平挠扇”“平摆扇”“夹摆扇”“挠花背扇”“翻扇”这些变化多端的手法,配以“上提步”“横移步”“交叉步”“横交叉步”为主的脚法,那微暗却不会熄灭的烛火、飘逸的彩绸扇和夜色一起,互有映衬,亦真亦幻,似古代仙女来到了西北大地的平凡人间。想想,曾经,在秦安县郭嘉、吊湾一带的乡间,在月光和星星集体到达的夜晚里,翩翩起舞的蜡花舞多像是献给大地最美的一首诗歌。

而我看到的蜡花舞,则是在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寡味的大白天。

天水古典舞(天水歌舞之蜡花舞)(3)

某年春节,公干于秦安县城,我以公济私,溜出枯躁的会场,和小说家王琴宝、诗人李祥林闲聊于李祥林的单身宿舍。不经意间,交谈中渐渐出现了遥远的蜡花舞。王琴宝说:“我单位的楼下正在排练呢!”他谋职于县文化部门,正在排练的蜡花舞,就是县上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准备的。遂赶去看,一大帮女子正在并不宽大的院子里练。文化馆旧楼窗台上放着一台录音机,里面正播放着一支秦安小曲。那些没有化妆的女子,跟随音乐,一遍一遍地练,手里没有花灯,仅是右手执一把纸扇。虽然,这和我想象中的蜡花舞相去甚远,但还是借此约略看到了蜡花舞的一些基本动作,还真如典籍里所言,妩媚,阴柔。

天水古典舞(天水歌舞之蜡花舞)(4)

听李祥林说,现在很少有人看蜡花舞了,所谓排练,只是文化单位完成县上布置的演出任务——常常,这也是一个单位在春节期间的政治任务。但在20世纪中期,蜡花舞却风光过一阵子。1957年,秦安县蜡花舞表演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民间艺人观摩汇演后,还参加过电影《万紫千红》部分镜头的拍摄。这部电影我没看过,但在那个朴素的年代演出来,一定好看。

天水古典舞(天水歌舞之蜡花舞)(5)

据说,当时得到周总理接见的一位表演者,至今健在,在秦安县的吊湾乡生活着。那里和郭嘉镇毗邻,都是蜡花舞曾经盛行的村庄。有一次,去吊湾乡公干,想拜访那位老人,想见见她一定老态龙钟的样子,特意去打听,可惜,当地的村民直摇头:“这样的人,听都没听过!”语气里不置可否的不屑,好像蜡花舞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一样。

可我宁愿相信她还活着。可能,是她太老了,足不出户,很少有人想起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