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逃到吴国之后,得知吴王僚正准备攻打楚国,所以便四处找门路,希望能在吴国混个一官半职,然后帮着吴王僚一起伐楚。

一来二去,伍子胥找到了公子光那里,希望他代为引荐。

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是大才,于是略微试探了一下,问伍子胥是否愿意为自己效劳,而伍子胥则打着哈哈,把话题扯开了。

这下公子光明白了,相较于吴王僚,自己的分量显然不够,但他也不愿意得罪伍子胥,所以还是替他做了引荐。

伍子胥为什么能打楚国(以覆灭楚国为己任的伍子胥)(1)

伍子胥有大才,又是从楚国出来的,简直就是为吴王僚伐楚量身定制的人才,所以立刻就获得了重用。

获得重用之后,伍子胥也投桃报李,希望吴王僚能派公子光出马攻打楚国。

结果,公子光第一次出征就打了大胜仗。

在公子光凯旋之后,伍子胥继续对吴王僚进言:“此时的楚国已经衰弱,不如派公子光统领大军,必然能灭掉楚国。”

但公子光表示反对,他认为跟楚国小打小闹可以,灭国之战却万万打不得,因为两国一旦拼消耗,被拖垮的一定是吴国。

吴王僚一听觉得有礼,于是便安抚伍子胥,表示早晚会灭楚替他报仇,只是现在时机还未成熟,希望他暂且忍耐。

随着公子光的出言劝阻,伍子胥也看明白了,公子光不愿在此时和楚国开启大战,是因为他对王位还有幻想。

换言之,吴国内讧的苗头越来越明显,如果还想借助吴国的力量报仇,就必须提前站队。

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位名叫专诸的刺客,然后辞去官职,在吴国乡下种田。

伍子胥为什么能打楚国(以覆灭楚国为己任的伍子胥)(2)

这件事情几乎没人能完全讲清楚,伍子胥为什么要这样做。

基于伍子胥的利益,跟着吴王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吴王僚是吴国老大,更是主张对楚国强硬,且并没有表现出昏庸无道的潜质,只有跟着这样的领导,伍子胥的利益才有可能最大化。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伍子胥站在了公子光一边。

所以就有人认为,伍子胥当初是通过公子光的引荐,才最终成为吴王僚身边的重臣,这说明伍子胥和公子光早有勾结,他只是公子光安插在吴王僚身边的暗子。

这个说法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但在伍子胥抵达吴国之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与公子光有什么联系,而在进入吴国之后没多久,伍子胥就成为了吴王僚身边的重臣。

这说明,伍子胥与公子光并无深交。可伍子胥最后选择了公子光,却放弃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吴王僚,可见伍子胥是一个擅长审时度势的枭雄。

后来,伍子胥被逼自尽,几乎所有人都说这是因为他愚忠,可看看他抛弃吴王僚的做法,却显然不像什么愚忠之人。

公子光之所以会在吴王僚面前提反对意见,伍子胥之所以会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其实是两位聪明人暗地里达成的默契,认定对方才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

吴王僚的确是主张攻打楚国的鹰派,但这种攻打也仅限于捞好处,未必是彻底灭掉楚国,伍子胥显然无法满足于此。

而公子光的行为,表面上看是畏惧楚国,实际上也点醒了伍子胥:想要灭掉强大的楚国,就必须合力解决一切内部问题,而自己恰好有这种想法。

没过多久,吴王僚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嫡系部队去楚国捞好处,专诸在这个时间节点动手,杀死了吴王僚,公子光随后继位,他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

伍子胥为什么能打楚国(以覆灭楚国为己任的伍子胥)(3)

阖闾继位之后,立刻兑现自己的诺言,将伍子胥纳入了自己的权力核心之中。

伍子胥也没有辜负阖闾的信任,他积极投身工作,把吴国打理得井井有条,俨然一副强国气象。

但必须承认的是,和楚国比起来,吴国还是太弱了。

别说吴国,就算是晋秦齐三大强国,虽然能在战场上和楚国打得有来有回,但全都不曾重创过楚国,而伍子胥的梦想却是要灭掉楚国。

阖闾一直支持伍子胥,但也会跟他强调客观事实:战胜楚国容易,灭楚太难,我们需要等待时机。

对此,伍子胥表示认可,只希望吴国能够更加主动地寻找和制造机会,对此阖闾表示认可。

具体事件说起来比较繁冗,比如说接纳伯嚭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与晋国的联动。

伍子胥认为,只要能够让晋国保持对楚国的压制力,就能够将其重心牵制在北方,届时只要咱们能遇到好机会,就可以通过突袭的方式,从弱侧攻入楚国。

这个时候,晋国再派一支军队南下,这样两面夹击,楚国必亡!

伍子胥的这个策略相当高明,后来的事情几乎也是按照这个方针在走,但吴国和晋国的运气不太好,本来寄希望于一战灭楚的军事行动,却在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巧合下成为了军事冒险。

伍子胥为什么能打楚国(以覆灭楚国为己任的伍子胥)(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