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本章老子一方面赞扬“道”,“德”,另一方面批判统治者利用“仁、义、礼”欺骗愚弄百姓的行为。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描述老子的为人之道(道德经老子提出)(1)

【注解】有“德”之人分两种,“上德”“下德”各有不同。“上德”表面看似无德,其实“德”在言行中。“下德”似乎不离德,其实无“德”没内容。“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不作姿态,更不会去表现。“下德”之人顺自然,故作姿态给人看。“上仁”之人主张“仁”,出于自然,且实属无心。“上义”之人宣扬“义”,装腔作势故意摆姿态。“上礼”之人更不行,到处讲“礼”却又没人听。恼羞成怒,强迫他人来答应。失去大“道”才有“德”,失“德”之后讲“仁”“义”。失了“仁”“义”再讲“礼”,此“礼”却不是好东西。忠信不足“礼”出现,祸乱的开端,其实就是“礼”。“先见之明”是有好处的,自吹自擂之人别别信他。以“道”骗人耍花腔,其实是愚味的。君子处世讲究的是淳厚,万不可轻薄耍滑头。心地朴实不虚华,这样的境界才能更上一层楼。

道德经描述老子的为人之道(道德经老子提出)(2)

《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本章老子论述“道”在各方面的作用,并设想失去“道”以后的情况,从而更衬托出“道”的重要性。老子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是告诫统治者,百姓才是根本和基础。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描述老子的为人之道(道德经老子提出)(3)

【注解】天要得“道”天清明,地要得“道”地安宁。人要得“道”有灵性,河谷得“道”水满盈。万物得“道”能生长,侯王得“道”当首领。推而言之,假设情况相反,天不清明要崩裂,地不安宁要震缺。人无灵性要呆滞,河谷无水要枯竭。万物如不生长,物种将会灭绝。首领地位不但保不住,就连侯王也要被欺负。贵以低贱为根本,高以低下为基础。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嘴边挂,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最高荣誉是“至誉”,无须用语言来赞誉。不求琭琭晶莹像宝玉,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