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秋,被红军重压着步步后退的并不仅是曼施坦因。他的邻居: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南面的A集团军群,也无法逃避沉重的打击。斯大林的战略简单明了:重点收拾曼施坦因的同时,四处出击,到处猛攻,打得德军各战略集团自顾不暇,难以互相援助。

斯摩棱斯克战役真实影像(1943年斯摩棱斯克会战)(1)

既然要牵制德军重兵,克卢格元帅麾下的中央集团军群无疑是首当其冲的目标。

斯摩棱斯克战役真实影像(1943年斯摩棱斯克会战)(2)

虽然希特勒总是把最精锐最强大的装甲部队交给曼施坦因,但同时也把最多的步兵师团交给克卢格,以防守漫长的东线中段:至1943年7月20日,克卢格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陆军兵员一百二十五万一千人,战车801辆,军师属火炮3479门。是东线当时兵力最多的集团军群。7月下旬至8月初中,克卢格位于奥廖尔突出部的右翼正面临巨大的失败,部下的莫德尔将军被迫率第9集团军和被击溃的第2装甲集团军残部退向布良斯克。

斯摩棱斯克战役真实影像(1943年斯摩棱斯克会战)(3)

相对来说,克卢格用以扼守斯摩棱斯克方向的左翼还比较平静。而这是斯大林所不能允许的!他要求此方向的苏西方面军索科洛夫斯基大将和加里宁方面军叶廖缅科大将,利用奥廖尔的战事迅速采取行动。除了牵制德军外,他也打算夺取这一地区,将其作为挺进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基地。

德中央集团军群左翼防守的所谓斯摩棱斯克方向,以交通线分布看,又可以分成两段:一个是北面的斯摩棱斯克,一个则是南面的罗斯拉夫利。由于斯大林的基本战略是阻止克鲁格把兵力调往决战中的东线南部,便将主攻定向了罗斯拉夫利。这个任务主要由西方面军中部集团负责实施。西方面军右翼则与加里宁方面军左翼协同,转向斯摩棱斯克总方向。如果红军在奥廖尔的攻势顺利的话,则西方面军主力也转向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战役真实影像(1943年斯摩棱斯克会战)(4)

简单地说,斯大林的战略就是先攻南再攻北。虽然如此,红军兵力却并没有形成特别的重点。苏联的2个方面军将同时进攻。沿着整个战线从北到南,德军盘踞的杜霍夫希纳、亚尔采沃、多罗戈布日、叶利尼亚、斯帕斯杰缅斯克等据点,都在打击之列。因为事关莫斯科方向,而且将影响未来向白俄罗斯、波罗的海、甚至东中欧的发展,斯大林本人对斯摩棱斯克之战颇为重视,为此还很难得的离开了办公室,跑到前线视察(见上一卷)并接见了索科洛夫斯基和叶廖缅科。为了鼓舞前线士气,他将战役命名为“苏沃洛夫”。其先期作战称为“苏沃洛夫Ⅰ号”行动,攻占斯摩棱斯克则称为“苏沃洛夫Ⅱ号”。

斯摩棱斯克战役真实影像(1943年斯摩棱斯克会战)(5)

为此集中的兵力包括125.26万人(加里宁方面军428400人,西方面军824200人)、火炮和迫击炮2064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36辆、飞机1100架。和第聂伯河方向投入的兵力相比,斯摩棱斯克方向红军倒不算特别雄厚,而且得不到太多战略预备队。当地的苏联士兵和德国人对峙了很长时间,进攻的感觉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

加上面前还有不少森林沼泽地,红军攻势的前景并不乐观。

斯摩棱斯克战役真实影像(1943年斯摩棱斯克会战)(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