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洛州香山诗轴(看王铎之34)(1)

王铎《杜甫<秦州杂诗·其十九>》手卷,书于1646年,王铎时年55岁,作品尺寸为:28cm×152cm。

王铎抄录的是杜甫《秦州杂诗·其十九》第十九首。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乾。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及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欣赏王铎《杜甫<秦州杂诗·其十九>》手卷,我的关注点并不在杜甫的诗,而在王铎的书法,以及记录当时他的心境的跋语。

丙戌三月初五夜二更,帶酒微醺不能醉。書于北都琅華館,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勿忽。孟津王鐸。

“丙戌三月初五夜二更”,告知了书写的时间。“夜二更”,指晚上9点至11点之间。

“带酒微醺不能醉”。“微醺”,微醉,有点飘飘然的感觉。

“書于北都琅華館”,书于北京琅华馆,明确告知了书写的地点。

“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勿忽。”这句话表达了王铎本人对于书法的认识与理解。在此,王铎充满自信的强调:我写的这件作品是用张芝、柳公权、虞世南的草法,而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一定要分辨清楚。“勿忽”,意思是不要粗心。王铎对张芝、柳公权、虞世南的草法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怀素书法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当然,这是王铎的一家之言。

王铎是书法大家,其艺术水平无需置评。观这件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微醺不能醉”这几个字。从王铎带酒“微醺不能醉”字面理解,王铎应该是喝过酒之后,书写的这件作品,他在抄录完杜甫《秦州杂诗·其十九》时,精神上处于兴奋的状态,话明显有点“多”。正因为如此,王铎鲜活的形象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说到“微醺”,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二回《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讲到:“共饮过三杯仙酒,三枚仙枣,宋江便觉有些微醺;又怕酒后,醉失体面。"

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八十回写道:“这日薛蟠晚间微醺,又命宝蟾倒茶来吃。薛蟠接碗时故意捏他的手,宝蟾又乔装躲闪,连忙缩手。两下失误,豁啷一声茶碗落地,泼了一身一地的茶。”

“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鲁迅在 《三闲集·怎么写》中也提到了“微醺”。

喝酒且“微醺不能醉”,看似简单,但却需要自己严格的自律。我时常在微博上看到有的人天天“打卡”,今天是本人戒酒第一天、第二天,等等,让人看着很有仪式感。戒酒者,通常是身体出现了情况,亮起了红灯,虽然自己不情愿,但为了保命,不得已而戒酒。还有的人,喝酒经常大醉而惹事,其本人通过一次次的自责,试图戒酒,但这类人已经酒精中毒,通常戒不了酒。

“微醺不能醉”,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奋发向上而不争名夺利,把握住“度”,做到“微醺不能醉”,我想,就没有过不好的生活、干不好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