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是欣赏。

考证得到的知识可以帮助了解艺术作品,了解是欣赏的预备,但考证并不是对美的欣赏。

有考证癖[pǐ]的人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穿凿[záo]附会。二是光顾着考证,忘了欣赏。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1)

批评者有几类:

1、自居“导师”或者“法官”,高高在上,拿僵化的教条要求艺术。

2、自居“舌人”,即考证,只给出客观的作品信息。

3、印象主义的批评,就是从自我出发,给出对作品的感受。“真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作者赞同印象主义的态度。

考证和批评都不是在欣赏美,但欣赏美离不开考证和评论。老先生往往太看重考证和批评,新青年又不愿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都是很大的错误。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2)

考证是审美的准备工作,对美的欣赏要建立在一定的了解基础上的。人的基础知识不同,对美的感受也不同。

很多有艺术品位的人都喜爱颜真卿的字,说刚开始学书法时看着丑,但时间越久,就越爱看,越耐看。

还有就是黄宾虹、吴昌硕的画,要有一定艺术的根基才欣赏的了,我现在还看不出好来,特别是黄宾虹的积墨山水,只觉的是黑乎乎一团的墨块、墨点,尚需提高眼界。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3)

原文使用“批评”这个词,含义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现代可能要用“评论”一词。批评就像写影评,不是欣赏电影,而是在创作。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4)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什么是美?

一般人认为美是物所固有的。但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就不可能有公认的标准。

一些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又各不一致,康德说:美是主观的,但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相同。黑格尔认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中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是它表现出“庄严”、“厚重”。托尔斯泰认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5)

朱先生认为:美是物和心结合的产物,即有人情也有物理,二者不可缺一。

“自然美”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而是已经通过你的加工,自然已经艺术化了,成为你的作品。

美的欣赏就像“情人眼底出西施”,陷入恋爱时,寻常的女子也变成了仙子,理想中女子的美她都应有尽有。不同的是,美的欣赏没有占有欲。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6)

什么是美?谁来定义美的标准?

从审美的角度上说,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标准,唐代人们以肥为美,那时的美人放在今天就嫁不出去。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7)

时代的风潮就会影响美的标准,时装界有个说法,今年流行的式样就是20年前曾经流行的。

有没有永远被人称为最美的艺术品呢?想想恐怕也没有,即便是《蒙娜丽莎》,放在现代人的眼光看,眼睛不够大,没眉毛,下巴不够尖,没听过人整容按蒙娜丽莎的版本。《大宫女》在宋代理学家的眼光里,恐怕是不成体统的。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8)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9)

也可能存在某些大家都认同的美的标准,例如0.618的黄金分割,人体从肚脐到脚底与肚脐到头顶的高度比,符合黄金分割就美。或许因为数学规律是宇宙的基础规律。

再如“协调”这个观念,所有美的东西都是协调的。音乐的美感更容易得到公认,因为音乐一定要“协调”。一些传承下来的乐曲,现代人听也感到很美,古曲《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缓急有致,中正平和,可谓雅乐。再如《绿袖子》,本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民谣,今日听来也婉转动人。

美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个哲学问题,就麻烦哲学家去解决好了。

花中佳人美似仙(灵魂在杰作中冒险)(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