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却使味道独特的螺蛳粉一夜爆红,而其原产地柳州也迅速走上“热搜”,简直家喻户晓。
今天吃过香味浓郁的螺蛳粉之后,我们不聊只有数十年历史的螺蛳粉,我们就来谈古论今,说一说柳州为什么叫柳州,难道真的是一个遍植柳树的地方吗?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生活。
先秦时期,柳州属百越之地,有西瓯、骆越等百越分支。由于崇山峻岭天然阻隔,中原的华夏人把岭南称为南蛮之地,称岭南人为南蛮子。
秦始皇嬴政并吞六国之后,为开拓岭南,前219年命屠雎为统帅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当地原住民拼死抵抗,秦军粮草转运困难,加之水土不服,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屠雎也命丧于西江畔。后秦始皇下令在广西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人工运河灵渠,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灵渠凿成,一举征服岭南。
“南取百越之地”后,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三郡,今天的广西大部属于桂林郡。而桂林郡之治所不在今天的桂林,而是在西江中游的布山(今贵港境内)。
而柳州的行政建制出现了西汉。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冬,汉武帝派遣路博德以伏波将军的身份率军平定了南越国,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等九郡,并在柳州地域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
这就是为柳州建城之始,潭中以地处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辖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来宾等县地,其城址位于今柳州市鱼峰区驾鹤山附近。
虽然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也成功把岭南纳入了其版图,但秦政权对岭南控制力并不强,地方主要由当地人管辖,称为土司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
“柳州”这一地名的出现在唐代。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617年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开启了大唐盛世。唐武德四年(621年),柳州地域置昆州,治所马平县(今柳州市柳北区雀儿山附近“双山”),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贞观八年(634年)以州境内柳江更名为柳州,城址位于今柳州市城中区东南滨江一带。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为柳州,并一直沿用至今。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37柳州:“因柳江为名。”宋代《太平寰宇记》卷168柳州马平县: “浔江在州南三十步,亦名柳江。”而《广西通志》也有 “柳州,因柳江为名”的记载。既然柳州以柳江而得名,那么,柳江又是一条怎么样的江呢?
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独山县尧梭乡里腊村九十九个潭(一说拉林乡附近的磨石湾),流域面积5.7173万平方公里,全长773公里,流经黔东南及桂北地区,在象州石龙镇三江口注入西江。柳江上源称都柳江(又名榕江),东流至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老堡会寻江(古宜河),折向南流,称为融江,至柳州市称柳江,南流至象州县西南石龙三江口与红水河汇合,称为黔江。
为什么这西江支流叫“柳江”呢?很多人都会以为沿岸遍植垂柳,更何况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官任柳州刺史,被称为“柳柳州”。但事实上,“柳江”之名与其并无关系。
“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柳树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就连柳宗元也曾“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但柳树并非柳州的原生树种,而是从北方引种而来,柳州所盛产的是杉木、毛竹、油茶等,尤以杉木最为出名。听说过“吃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吗?“死在柳州”,意为用柳州产杉木制作的棺材质地上乘,做工精巧,名闻全国。
打开柳江水系图,你就会发现整个柳江水系呈树枝状,天然落差高达1306米,河道滩多且流急,汉代就称之为溜水。“溜”是水流湍急的意思,溜水雅称为柳水,它们的读音在桂柳官话中相同。关于这一说法,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有证,“溜水,出郁林郡。柳江即古溜水,后世讹其字耳。”
所以说,柳州并不姓“柳”,而是“溜”。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 草丰,物产丰饶,风光绮丽,山水景观奇特,独特的地理区位,长期的多民族聚居,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这里交汇、融合、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柳江文化。而凭着自然的闭塞和民族的坚守,完整保留下来了壮族的歌、侗族的楼、苗族的舞、瑶族的节独具神韵,堪称民族风情四绝。
广西素有“歌海”盛誉,而“歌乡”柳州至今仍有传唱山歌的古朴遗风。每当晴朗的日子,人们都聚集在刘三姐成仙的鱼峰山下、江滨公园内对唱山歌,当阵阵山歌在山林下萦绕时,令人想起郭沫若的诗句:“立鱼峰畔歌声发,应是刘三姐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