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无论走到东西南北,只要一提起安徽两个字,外省的朋友便会说起安徽黄梅戏。的确,安徽不仅孕育了京(剧)黄(黄梅戏)大戏种,而且更是戏窝戏剧之乡。提起黄梅戏,其前生是安庆地方音腔的老唱腔黄梅调。建囯后,安庆地区组建黄梅戏剧团才正式命名为黄梅戏。连日来,笔者通过多方查找资料研究发现:黄梅戏的前身黄梅调源于安徽安庆市辖怀宁县的黄梅山,黄梅调的创始人是被后人称为“皖江戏剧鼻祖”的明朝时期的阮自华。黄梅山地处安徽怀宁县石镜乡横塘村之南,根据史料记载及当地村民流传介绍:清朝时期,山上有庙宇,山下有集市;周围人文荟萃,民歌小调盛传;热闹非凡,名气很大。清末民初,因战火等原因黄梅山逐渐衰败。查康熙十四年(1975)《安庆府志》《山川志》中载:“黄梅山,西北四十里。”民国《怀宁县志》《祠祭志》载:“黄梅庵,在黄梅山(康熙十四年(1975)《安庆府志》载在石镜山),明邑绅阮自华(康熙十四年(1975)《安庆府志》载为阮坚之)建石濑阁,今圮”。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是抗倭名将、明嘉靖进士、官都御史、浙闽巡抚阮鹗之次子,也是明末戏剧家阮大铖叔祖。阮自华籍贯《安庆府志.寺观志》及《怀宁县志.祠祭志》均载其为邑(即怀宁)人,但《怀宁县志·文苑传》载:“始迁怀宁”。《阮氏宗谱》载:阮氏一门,自唐以来一直世居桐城(今隶属枞阳县)阮家享堂。从阮自华这一辈起,因其及其堂兄自嵩、自岱,侄以鼎等在外为官,便在当时的安庆府衙所在地置办了房产田业,定居怀宁。阮自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初任福建福州推官,再任江西饶州,后转户部郎,榷税山东德州。因“著廉干声”,约在万历四十年前后,升任甘肃庆阳知府。崇祯初年调任福建邵武知府,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崇祯三年(1630)辞官归里。

阮自华父亲阮鹗与南曲昆腔作家徐渭同在胡宗宪麾下,阮自华因此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万历二十七年(1599),阮自华任江西饶州推官,因此又接触到了周边弋阳腔及采茶歌调。明朝万历探花钱谦益说:“坚之(阮自华)记诵奥博,捃摭富有,汉魏乐府至杜、李古诗,无不摹拟”。阮自华不仅吸收各类戏曲艺术,而且还交往了不少戏曲名家,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桂林笔工复之皖,寄谢阮坚之五首》其五中这样写:“笔毫含润向江波,匠手来归益惠多,拟我只临衰晋帖,留君堪发盛唐歌”。他与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许自昌、屠隆、张凤翼、王稚登、戏曲评论家潘景升、祁彪佳、陈继儒以及戏曲爱好者曹学俭、藏懋循、张大复等都有交往。阮自华在福州为官期间,结识了曹学佺。曹学佺在任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时,喜欢上了昆剧艺术,并将昆剧带回了其老家福州,融入福州俚歌,创新了新的腔调,并组织家班进行演出。万历癸卯年(1603)年中秋,阮自华、曹学佺、屠隆等人“尝大会词客于凌霄台,推屠长卿为祭酒,丝竹殷地,列炬熏天,宴集之盛,传播海内”、“梨园数部、观者如堵”。也就是这一年,阮自华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弋阳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在这里还需要说一个戏曲家,这个人就是阮自华侄孙阮大铖。虽说两人辈分不同,但阮自华仅长阮大铖24岁,祖孙关系近于叔侄。阮大铖自小就受到戏曲的熏陶。崇祯二年(1629)阮大铖因党附宦官,被削职为民,避居安庆、姑孰(当涂)、南京等地,交结了不少戏曲家和艺人,并在怀宁等地招募伶工,在南京组织了“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的“阮家班”。)阮自华何时在怀宁黄梅山建黄梅庵石濑阁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据康熙二十五年《怀宁县志》载:阮自华墓在宝灵山。查道光、民国《怀宁县志》:“大安山……又西曰宝灵山。”,此“大安山”也叫“大鞍山”,在今茶岭镇南部,与石镜乡北毗邻。也就是说阮自华葬在石镜黄梅山附近。据阮氏家谱记载,阮自华葬“宝岭山”,其子孙中也有葬此山。这也说明,至少在明崇祯三年(1630)后,因其侄孙阮大钺以附逆罪去职,阮自华及其阮氏家族受到一定影响,不得不离开安庆,来到偏远的石镜黄梅山石濑阁。阮自华在黄梅山居住之时,正是阮大钺回到安庆招募伶工之际。由于此时阮大钺“每思乘间以图翻案”、忙于“地方利弊,或相咨访,大钺随以夸张于众,门庭气焰依然熏灼”忙于有关政治及创作事项,无暇招聘伶工。所以此事自然落到了戏曲艺术造诣颇深的阮自华身上了。由此阮自华走遍怀宁、潜山等地,写下了《石镜山》、《石门湖》、《三祖乾元寺塔》、《天柱寺》等诗句,今潜山县马祖庵石坊“嘉平馆”三字就是他的手迹。听说怀宁洪铺有戏班,并演出“牛灯戏”、“夫子戏”,阮自华为了接触到那里的伶人,出资洪铺硖石岭附近修建了茶亭庵。最后从怀宁石牌、三桥、洪镇等地挑选了一批伶人,由阮大钺带往南京。

阮自华在寻找戏曲伶人的同时,也接触到很多当地的民歌民调戏曲。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各地民歌曲调各有不同。阮自华把这些收集起来,受曹学佺将昆曲融入当地民歌,创新新唱腔的启发,他把自己在外为官所学的昆腔、弋阳腔、采茶调等、柔合自己在各佛教(阮自华“好从学佛者游”。曾捐资修建迎江寺、二祖寺、潜山马祖庵、怀宁茶亭庵等)、道教场所(阮自华“天资聪异,力学嗜古,惟从经典‘坟’、‘索’、‘汲冢’、‘禹穴’之书”。阮自华对道教有关的活动十分感兴趣)收集来的僧道诵经作法的佛调、道腔,结合当地民歌、戏曲上进行整理加工。在怀宁黄梅山上创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曲调。这些民歌曲调被那些前来应聘的伶工及周边的村民进行传唱。这些曲调本应该算是“阮氏调”。但因阮大钺被列为奸臣,阮氏家族声誉因此受到影响。因这些曲调首创来自怀宁黄梅山、黄梅庵,久而久之,就被民间称为“黄梅调”。顺治三年(1646 )六月,清军渡钱塘,阮大铖降清,暴死。在南京红极一时的阮氏家班也就此解散,大部分怀宁籍伶工返回家乡,为了生存,他们还是继续从事演唱职业,但阮大钺所创作的剧本无人再演,只为怕“笑骂百端”。他们只好把从阮自华那里学来的、并具有怀宁当地特色的“黄梅调”搬上舞台,演出地址首选是怀宁县首府石牌镇。石牌是戏曲的发源地,被誉“无石不成班”。黄梅调在石牌演出后,由于用当地语言、当地风格,动听的曲调。很快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就这样黄梅调在安庆地区广为流传。开始他们是以一到两人演唱,后来就三五人结伙为伴演出,这也就是后来黄梅戏三打七唱的雏形。正如民国初年怀宁籍学者程演生所著《皖优谱》所说:“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他省无此戏也。”由于明末阮大钺晚期声名狼藉,加上阮自华诗酒风流、放荡不羁,被称为“风流太守”。其所创办的家庭戏班也是自娱自乐,创作的歌词难免有些污秽之处。这些曾使“黄梅调”后来被官方列为“淫戏”而禁演过。旧时,黄梅调艺人都会选择八月十五拜祖师爷,或是纪念阮自华万历癸卯年(1603)中秋节,在福州举办梨园大会并首次登台呤唱。(文:宋海明、项结权)

作者简介:

宋海明,资深媒体人、作家、导演、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庆市作协顾问,(曾先后供职于省级及中央主流大媒体)已创作在全国院线、电视台、网络平台播放院线、网大电影多部。并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报刊发表长短篇小说、影视剧本、戏剧剧本及其它文学、新闻、摄影作品6000余篇(部),黄梅戏起源发展史文史10余篇。其创作成果曾受到过中宣部及省、市级以上多次表彰。并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戏剧网等等全国及海外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

作者简介:

项结权,曾在《中国政协报》、《江淮文史》、《志苑》、《安徽佛教》、《赵朴初研究》、《项羽文化研究》、《新安晚报》、《安庆日报》、《太湖县文史资料》等报刊发表历史研究类文章20余篇。

附图(一):

安徽本土黄梅戏故事(安徽黄梅戏调)(1)

(上图:康熙十四年(1975)《安庆府志》关于黄梅山的记载)

附图二:

安徽本土黄梅戏故事(安徽黄梅戏调)(2)

(民国七年(1918)《怀宁县志》关于黄梅山黄梅庵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