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倭名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可能是郑成功、戚继光等名将,他们在海上同日寇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其战斗精神可歌可泣!然而也有另外一位抗倭英雄,与两位名将不输伯仲,他曾多次重创东南沿海的日寇,为朝廷立下无数战功,同时他一生中也是笔耕不辍,写下诸多军事名著,对后世军事实战理论影响甚远,此人是谁呢?他便是俞大猷将军。
俞大猷,福建泉州晋江人士,他出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此时明朝已是中期时期,朝廷虽有混乱但尚还清明。俞大猷的家庭并不富裕,却和睦美满,他的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下级军官,时称百户,他的母亲杨氏温柔、勤劳,持家有方。百户在明朝之时为世袭官位,也就是俞原瓒必须要有一位继承人。但明朝此时的风气以文为重,有重文轻武之迹,俞原瓒或许就此考虑,希望自己最得意的儿子能够去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于是很早就安排俞大猷进了私塾。
俞大猷也很争气,在嘉靖十二年(1517),十五岁的他参加童试,一举中下秀才。首战告捷,自然要奋起直追,俞大猷便拜了著名易学家王宣、林福为师,又得知名理学家蔡清的指点,让俞大猷兼习武艺双向发展,师从军事家赵本学学习兵法,以及丈二棍创始人李良钦学习剑术,天道酬勤,吃苦耐劳的俞大猷在诸多良师的指导下学成了一身好本事。
后来俞大猷又参加了乡试,很遗憾没有考中,加上父亲重病,俞大猷只能放弃科举,回家继承百户职务。不过他仍可以参加武试,嘉靖十四年(1535),他中得武举人,任命为千户,守御金门。
俞大猷并没有就此平步青云,相反他的提拔之路几经波折。《明史·俞大猷传》记载:“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他因为上书献抗倭之策而遭上司恼怒,从而被剥夺千户之职。但是俞大猷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关注时局、寻求解决方法,等待出人头地的时机。嘉靖十九年(1540)兵部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俞大猷上书献计,虽有赞同,但仍未启用。到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蒙古军来犯,俞大猷毛遂自荐,被调到宣大总督翟鹏麾下,但仍未受到重用。而最终让俞大猷施展军事才能的却是兵部尚书毛伯温,他对俞大猷印象深刻,认为将才不该埋没,于是启用他为汀州、漳州守备。俞大猷自然不负期望,多次击破海贼康老,因此官升署都指挥佥事,自此正式开始了他功勋卓著的戎马生涯。
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浙东一带,相继攻破宁波、绍兴临山卫,后转攻松阳。朝廷调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此战之中,俞大猷审时度势,几次打败、击退来犯的倭寇,但因朝中佞臣之言,几次被停职、降职、停俸。
嘉靖三十五年(1556),俞大猷因浙江总兵官刘远无所作为,而得以替代。俞大猷很快主动出击,消灭了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一带的倭寇,随后大破徐海、舟山的倭寇,自此浙西的倭患清扫一空,俞大猷也擢升为都督佥事、署都督同知。
与此同时,不少抗倭名将也相继大放异彩,例如谭纶、戚继光、刘显。著名的兴化之战上,几乎这时候的许多抗倭英雄身影都有出现。嘉靖四十一年(1562),从日本国本土来了一窝新的倭寇攻陷了兴化城。随后刘显与俞大猷虽有心夺回兴化,但敌众我寡,不敢强行攻城。倭寇趁机又设伏占据了平海卫。朝廷对此十分重视,嘉靖四十二年(1563),任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派戚继光领浙江兵支援。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倭两千余,乘胜追击后又再斩三千多人,逐步收复兴化。俞大猷此战得朝廷金银赏赐无数,调任南赣总兵官。
俞大猷而后又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的潮州战役以及连续五年的追讨流寇的战役中立下大大小小不少的功劳。俞大猷屡建奇功,自然有人眼红,曾有朝中大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但他毕竟为官为将廉洁,对待下属也十分宽厚,莫须有的罪名自然不会成真,最后皇帝虽有责难,但也继续任用俞大猷。万历七年(1579),俞大猷上书还乡,不久在病中逝世,时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左都督,谥号武襄。
俞大猷不仅战功卓著,其他方面的才能也不可小觑,他发明了独轮战车,在同马上民族蒙古族的作战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还写过不少军事著作,关于兵法的《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等,关于兵器用法的《剑经》,其中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清朝张廷玉任总裁官的《明史》中,记载:“世宗朝,老成宿将以俞大猷为称首,而数奇屡踬。以内外诸臣攘敓,而掩遏其功者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