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同样的事情,即便事件背景、资源、条件、环境等都是一样的,但是,内心的承受能力却不同了,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样的事情需要用“承受”这个词。

使我们产生“伤心、恐惧、惊讶、忧伤”这些负面情绪的事情,才会在内心去承受,甚至是忍受,因为心里觉得“苦”。

但诸如喜悦、兴奋等情绪,我们内心是享受的。

所以,我们承受的主要是“伤恐惊忧”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负担。

举个例子:

别人依据你的某个特点,给你起个外号,一般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你接受了这个外号,最后,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个外号称呼你,你潜意识认可了这个外号。

另一种情况是,你心里介意这个外号,刚开始你还能承受,觉得无所谓,但是,后来有一次,你突然就怒了,再也受不了了,因为内心觉得受到了巨大侮辱,所以,发了很大的火。

这时候,叫你外号的人也会很吃惊,怎么别人叫你没事?怎么之前叫你没事?这次怎么就“炸”了?

聪明的人很容易发现,第二种情况的生气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内心已经受够了,无法再承受。

所以,表面上是同一件事,即使事件背景、资源、条件、环境都一样,但不同的是积累的程度不一样,这样内心承受能力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平日的积累所产生的微妙变化,是不容易被自身察觉到的,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或者他人突然就变了,都是因为内心情绪积累超过了临界点所致。

我们要发现事物的本质,就要洞察出事物内在微妙的变化。

但是,无法发觉就会酿成祸患。

比如,一个人感冒了,通常是能自愈的,也正因如此,如果总是习以为常,不把感冒当回事,当普通感冒没有及时康复,而自身又有所忽视,可能就会使病情加重,引发其他并发症。

这只是感冒,那么,换作人的情绪呢?

《学经》说: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

简而言之,及时得到排解便可无碍。不管是有意排解还是无意排解。

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就会积累成疾。

痴妄贪恋易生伤恐、虚言挂碍易生惊扰,“痴妄、贪恋、言行不一、心有挂碍者”,初皆为小疾,无有所积,则不为其病。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产生“伤、恐、惊、忧”负面情绪的原因是,痴妄、贪念、言行不一、心有挂碍。

那么,只要解决痴妄、贪念、言行不一、心有挂碍,就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解决负面情绪的问题,也就不再需要承受其影响。

如果你的心理压力很大应该怎么办 面对同样的事情(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