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半个世纪以前,十堰最初还曾经有一所人才辈出、曾经为十堰教育奠下坚实基础的学校!
她,就叫“十堰中学”——
十堰市于1969年11月建市(县级市),隶属郧阳地委、专署领导。在这之前,为了适应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先后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郧阳十堰办事处,它的行政区域辖郧县所属原十堰、黄龙两个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十堰办事处正式成立之前叫郧县十堰工区办事处,其内设机构就有文教卫组。在教育上,主要管理的中学有黄龙中学、白浪中学和十堰中学等3所中学。黄龙中学为1956年郧县在黄龙镇建起的一所初级中学;白浪中学为1958年郧县建立的一所初级中学;而十堰中学则是十堰工区办事处兴办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
十堰中学于1966年9月借原七里公社夏家店大队夏家店小学(后来的市七中校址)校舍招收学生,开班上课,同时确定在原十堰区十堰公社五堰大队一队(后来的四堰梁家村)右山坡上建十堰中学新校址的十堰中学在夏家店开学,招收初中2个班100人;高中2个班,100人。招收的学生来自郧县茶店、柳陂两区及十堰区、黄龙区两区的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均在校住读,住宿条件非常简陋。开学之初,学生全部睡在铺着草的教室地上。到1967年4乐份,学生オ睡在木板通铺上。这期间,十堰中学主要筹建负责人为解放军某部干部张学谦同志。时间不久,该同志调回部队。1966年1月陈俊士同志被任命为十堰中学校长。该校当时的主要骨干教师有冯传仙(华师中文本科毕业)、任帮烈(华师物理本科毕业)、董忠才(华师物理本科毕业)、宋质文(襄阳师专生物专业毕业);职员有马化春、李德录、邢方宏等10余人。
1967年春,十堰中学主要基建人员均迁入新校址负责新校舍建设。1967年秋,十堰中学建新校舍70间,计生活用房平房2栋12间;学生住房平房4栋16间;教室平房6栋42间(分12个教室、6间教师办公用房),均为砖木、土瓦结构。1968年秋,所有原在夏家店校舍的教职员工全部迁入新校址。
1967年9月至12月,十堰中学在新校址开始接受新教师报到。当年接受的新教师有:王一军(华师中文本科,后任十堰大学副校长)、方若桂(华师政治本科,后曾任十堰职业大学副校长)、姚青文(华师数学本科,后任十堰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马武谦(中南民院数学本科,现市一中高级教师)、谭世雄(武汉大学英语本科,后曾经任十堰市一中副校长,高级教师)、王玲(华师化学本科,1970年调襄樊市)、闵运权(武师数学本科,后为十堰大学副教授)、孙清志(华师历史本科,后为十堰市教委副主任)、唐铭文(武师中文本科,后为十堰市文化局副局长)、李耀庭(武师中文本科,后曾任市茅箭中学校长)、潘从龙(武汉体院体育本科,后为十堰大学讲师)。由于当年接受了以上10余名高层次师范大学毕业生,使十堰中学的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1963年春至1972年秋,十堰中学又陆续调入了一批教师,主要有:王先泽(历史教师,后为市汽车工业学校副校长)陈文珍(中文教师,后为市汽车工业学校副校长)杨振敏(中文教师,后曾任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李杏梅(政治教师,后为十堰大学副教授)、王治芳(政治教师,后曾任郧阳地委党史办副主任、副编审)、黄群(政治教师,后调河南信阳)、邵伯田(数学教师,后曾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文求(物理教师,后为市十三中高级教师)、王崇林(政治教师,后为市一中高级教师)、李明翠(中文教师,后留市师范学校任教)、程抱珍(生物教师,后调襄樊市工作)、孙淑敏(数学教师,后为市二中高级教师)、昝吉安(中文教师,后为十堰大学校办主任)、白玉兰(化学教师,现为市一中高级教师)。期间,十堰中学还接收了几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李成荣(武汉外专英语专业,后为市一中党委副书记)、郭大鹏(北外英语本科,后调武汉市)、彭修祥(武汉大学英语系本科,后出国任翻译入冯慧信(华师英语系本科,后为十堰大学副教授六吕清林(武汉大学物理本科,后考上研究生调出)、李佐忠(华师化学本科,后调武汉冶专)、高俊康(上海师院数学本科,后调安徽铜陵市)、朱溶溶(上海体院体育专科,后调浙江温州市)、卢矩甫(北大物理本科,因研究天体物理有成,从十堰中学调入中国科技大,被誉为有成就的“中华学人”之一)。
另外,十堰中学还以招工形式招收了杨乃逸、周序,接受转业军人黄朝松、朱国祥等作为新教师。由此,十堰中学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师资队伍。
1968年初,十堰中学在五堰大队一队又征平地4亩,着手建教学楼。设计为砖木结构,楼板为预制水泥件。楼房为上下两层14间、4个教室,计两栋28间8个教室,4间教师办公用房。由于建房资金十分困难,此两栋教学楼因而停停建建,建建停停。
1968年春,十堰中学在夏家店招收的学生毕业。1969年春该校又在新址开始接受新生入学,招收高中2个班,100名学生。1969年及1970年春,又各招初中4个班,共400名学生。1971年春又招初中4个班,200名学生,校长仍为陈俊士。后调入学校先后任校长或中共十堰中学党支部书记的有龚龙(后曾经为市委党校离休干部)、熊秋明(后任市电影公司经理)、明华(后任市教委离休干部)、马万程(后调任市邮电局副局长)、焦进宽(后任市教育工会主席)等。受当时“文革”思潮的影响,学生不按年级编班而是按部队军事管理的办法,将学生按连、排编班。1969年春招收的高一年级新生编为“一连”,因为有2个班,分别叫一连一排,一连二排。1969年春秋招收的初中一年级新生编为“二连”,因有4个班,分为4个排。1970年春招收的初中一年级新生编为"三连”,也有4个班,分别为4个排,约200余人。1971年春招收的初中一年级新生,编为“四连”,也有4个班,分为4个排,约200余人。1971年春,十堰中学招收高中学生,两个班,计100人。这一届高中学生与该校部分初中学生恰逢当时部队“总后被服厂”等军需工厂大量招工,十堰中学学生纷纷报名应招,该校因而流失100余人。两个高中班受影响很大,流失近一半,不得已,两班合为一班。1972年未招初中生,又招高中2个班,100人。1973年又招高中新生2个班,100人。以上初、高中学制均为二年。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原十堰市、郧阳地区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子女,市内各公社的农家子女。还有一部分是二汽部分专业厂,如二汽五四厂、四四厂、基建材料处等企业职工就近上学的子女。
十堰中学在校学生逐年增多,为了加快新教学楼的建设速度,学校于1970年5月发动全校师生到花果公社小岭塘、十堰公社叶湾等地搬砖运瓦。全校500名师生用51辆板车运输和肩挑背扛,翻山越岭,运回砖瓦、木料等基建材料,保证了教学楼建设的需要,加快了楼房建设的速度。
建市初期的十堰中学,在教学上受到“文革”的影响很大,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政治课教学安排多,体育课比较少,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等课程均未开设。教师上课对学生满堂灌,但在课时安排上以所谓实践课为主,让学生到农村、工厂搞所谓“开门办学”。任课教师想方设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尽力教好学,上好课。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了部分科学文化知识。
十堰中学从1969年春开始正式招生到1975年秋,毕业初、高中生达1000余人,加上原在夏家店办学时毕业的200人,初、高中生共计毕业1200余人。十堰中学为十堰、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各战线,在省内外、国内外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据了解,十堰中学这个时期毕业的学生,不少成为单位工作骨干,有很多还成为县处级以上的干部。还有一些学生在国外留学,搞科研,从事经贸工作,更多的同学毕业后,工作在本市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第一线,真可谓人才辈出,举不胜举。
十堰中学从1972年开始,在办学性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经省主管部门批准,在十堰中学办中师班,当年春即招2个班,80名学生。学制定为一年。招收的学生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由于师范生要全部住读,十堰中学校舍不够,一部分学生(1个班,40人),被送往黄龙中学住读上课;一部分(1个班,40人)留十堰中学住读。十堰中学师范班以校本部为主管理。1974年春,又招中师班2个,100人。从这年招收的学生开始,中师班学制定为两年。当年实际在校师范生达223人。197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十堰市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市里决定,其校址就定在十堰中学。这样,十堰中学从1972年春至1975年秋,就有两种类别的学生在上课,一是有高、初中学生;二是有中师师范生。1975年秋,学年结束后,十堰中学初、高中学生全部毕业了,从那时起就没有再招初、高中学生了,十堰中学也就不复存在了。
需要补充的是,早在1972年春,经市革委会决定,在五堰小学附设初中班。当年,市里还决定成立十堰市六堰中学,校址选在老虎沟(现市二中校址)。在五堰小学附设初中班及建立六堰中学的过程中,十堰中学的教师开始分流,一分为三:一部分留市师范任教(后市师范学校设十堰高师班,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成为十堰市教育学院、十堰职业大学、十堰大学,其教员中有很多是十堰中学留下的教学人员);一部分到了六堰中学,为后来的市一中储备了很多骨干教师;一部分则去了五堰小学附设初中班。
十堰中学为十堰市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她的建立与发展都为十堰市的教育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十堰市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堰教育日新月异,今夕非往日,我们期盼今天的十堰市一中、郧阳中学和东风高中齐头并进担大任!期盼十堰教育在“襄随十神”城市协作体中也有一席之地!期盼十堰教育越来越好!
请加关注,下期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