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用免疫力球蛋白有副作用(慎重注射人免疫球蛋白)(1)

人免疫球蛋白概念图。图/IC photo

据红星新闻报道,继连花清瘟、血氧仪销售火爆之后,近日在各大社交平台频繁出现求购“人免疫球蛋白”的信息引发关注。有危重病人家属在个人社交平台表示,有医生建议买人免疫球蛋白,联系医药公司购买才发现有缺货现象。

一直以来,人免疫球蛋白有着比较固定的正当需求。比如严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病毒性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且病重的老年患者、新生儿败血症等,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之上,有时需要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暂时性提高机体免疫力。

不仅其他疾病的患者如此,少数新冠感染患者也对人免疫球蛋白有较大需求。除了重型和危重型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外,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同样适用。事实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已被广东省等地列入新冠治疗相关药物推荐清单。

但社会上对于人免疫球蛋白的误解,也一直不同程度存在。抵抗力差就要求打人免疫球蛋白,和身体虚了就想去医院挂几瓶氨基酸、蛋白不足就要求打几瓶白蛋白一样,都是将治病的药品当成“补药”的典型表现。

有人认为,既然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免疫力,或许对于新冠感染,能够起到没病防病、有病治病的作用。

误解在于,即使通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来治疗新冠感染,也要出现适应症,有相应的临床指征。也就是说,人免疫球蛋白只适用于特定的或病情较重的新冠感染患者,绝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常备药品。

更大的误解是,尽管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当中提出,可针对一些患者使用COVID-19免疫球蛋白,但COVID-19免疫球蛋白是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专门针对新冠感染的,而人免疫球蛋白没有特异性。这就好比普通抗病毒药对新冠感染无效,只有Paxlovid等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才有效一样。

药不对症,预防和治疗作用属子虚乌有,但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往往也不会缺席。作为外来异体蛋白的人免疫球蛋白制品进入人体内,有时反而会干扰自身抗体的形成,导致自身免疫力难以建立。因此,对于自身免疫力正常的人而言,人免疫球蛋白短期内好像是帮了忙,但就长远而言,反而可能是帮了倒忙。

人免疫球蛋白既属处方药,还属于血液制品,无处方销售和滥用的风险更大。比如作为血液制品,人免疫球蛋白在输注过程中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此外,血液制品不能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在社交平台上求购这类受到特殊管理的药品,也将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撰稿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