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长。3月26日进入闵行校区的缓冲区,3月31日晚上转入中文系系楼值班。4月5日,被安排到闵行校区研究生公寓北片区防疫小组。4月16日,回到中文系系楼值班。今天听他讲述战疫工作。

抗疫片段不少于50字(诸位同学好这一段辛苦了)(1)

我3月26日进入闵行校区的缓冲区,这个缓冲区主要用来观察要进入学校工作的教职工的身体状况。3月31日晚上转入我们中文系系楼值班。4月5日,被安排到闵行校区研究生公寓北片区防疫小组,入住研究生公寓男生楼。4月16日,我回到中文系系楼值班。

我们防疫小组有个公共办公室,就是秋林阁上海教育超市对面的自修室。因为是自己的校园,环境很熟悉。不过也有不便之处,我住的这个宿舍没有网络,给工作带来一定影响;我们的办公场所没有厕所,上厕所一定要跑回宿舍。

“三线”联动 共克时艰

3月26日下午,我开车刚刚来到研究生公寓12号楼底下,还没有入住,就在车上参加了学校抗疫工作的紧急会议。

之后我们中文系立即召开全系在职教工的网络会议,传达学校的会议精神,布置中文系的防疫工作。我提出了“‘三线’联动 共克时艰”的防疫措施。

何谓三线呢?一线是在职教师这条线,由中文系办公室主任曹姗姗和中文系工会主席韩蕾牵头,负责对在职教师居家情况进行询问。

另一线是退休教职工线,由负责退休教师工作的陈毅华老师负责摸排退休教职工的居家生活情况。

再一线是学生线,由中文系副书记徐燕婷携手分管本科教学的副系主任汤拥华和分管研究生教学的副系主任方笑一,负责摸排中文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封控时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中文系的本科生分别在孟宪承书院和大夏书院,我们通过本科生的导师制,由前期导师和后期导师关心在校同学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与两个书院的工作形成互补。

对中文系的研究生,一方面由副书记和辅导员一起直接管理研究生们的防疫事情,一方面也通过研究生导师了解研究生的情况,指导疫情特殊时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三线”并举,能覆盖到所有群体。

中文系的防疫工作,主要由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整体协调、负责推进;他经常与有困难的老师们一一通电话,努力化解困难。整体看来,中文系的防疫工作,党政团队密切配合,全系师生鼎力支持,正在有序进行。不过我们也深知,工作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

青春是有梦想的,青春也是可以甘于寂寞的

我在巡楼过程中,不会主动去敲同学的寝室门询问学习情况,即使在走廊上或者马路上遇到同学,也不询问这些事情。防疫规定,不要聚集嘛。

有次我巡楼时遇见一位中文系同学,他主动跟我打招呼。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到图书馆去。我大致明白他的意思,他写论文急需资料;当然如果能到图书馆去,说明学校解封了,甚至上海也解封了。我告诉他现在还不知道。

我建议他根据“足不出户”的生活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一是要摆正心态,这次抗疫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大家都在抗疫,需要同心协力。

二是要根据手头已有的书籍和电子资料调整学习计划,先读现在能读到的书,先写现在能写的论文。

三是在网上寻找有关电子资料,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学习。

我还说,牛顿当年也是因为抗疫,在家学习,结果发明了几大定律;说不定你在抗疫期间能写出不朽的论文来。

我主持一个读书会,叫“文学话语读书会”,主要是我在校的研究生同学参与,每周一次。每次都是一位同学主讲,读一本书。开讲之前,我们也会谈谈防疫的一些事情,同学们在生活上与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有同学说吃不饱等等。我能做解释的就解释,有些问题只能上报。

近几次读的书分别是《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中国近代文学论集》(3月21日)、《对白的解剖》(3月28日)、《方言与20世纪中国文学》(4月2日)、《写作的零度》(4月11日)、《无边的挑战》(4月18日),都是学术类的,这些书籍都是同学自己找的,与现实疫情并无多大关系。现在网上有一批云讲座与疫情有关,同学们可以挑选着去听。像这样的读书会,中文系每个学期有30多个。

我们学校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举办“微信五分钟 听教授讲书”的推送活动,我提供的读书故事是我三十多年前读王蒙长篇小说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的感受是:青春是有梦想的,青春也是可以甘于寂寞的。最后我朗诵《青春万岁》的序诗,与同学们一起共克时艰。

我入住研究生公寓后,我的判断是,绝大部分同学有自己防疫期间的学习计划,并正在进行中。

大疫当前,从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出发

读书研究与现实抗疫可以同时并行的。就人文精神而言,两者又可以打通。我4月5日入住研究生公寓后,给我在校的研究生同学发了一条

诸位同学好,这一段辛苦了,抗疫不容易。

我今天入住研究生公寓。现在研究生公寓分为南片区和北片区,我进入北片区防疫管理小组。北片区包括1、2、3、4、7、8号楼,前四幢男生楼,后二幢女生楼。

我的工作主要是巡查,看看大家是否戴口罩了,是否串门,等等。其实这个全靠同学们自觉,我们能看多久呢,不能24小时守在门口。

诸位同学都要注意,请严格遵守学校防疫规定,出寝室门一定记得戴口罩,这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如果一幢楼中万一有人确诊为阳性,戴了口罩的只是次密接者,没有戴口罩的就是密接者,隔离措施是不一样的。

中文系一直强调文学是人学,这不只是学术观念,更是行为导向。

人文情怀是人学的基本内涵,现在大疫当前,从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出发,出门戴个口罩,我相信肯定能做到,这不是一件难事,只在举手之间。拜托同学,不要让我为难,更不要让我在学校里难堪。

关于密接者或者次密接者的界定,我微信里说的不一定准确;不过戴好口罩出门总归要强调的。我对自己的研究生说话严厉一点,我相信他们也能理解。这一段时间来,他们也非常给力。

志愿者们确实朝气蓬勃、毫无怨言

在北片区防疫小组的十余天里,感受很深的是志愿者同学们的辛勤付出。《文汇报》采访我,谈一谈身边的抗疫故事,我主要记叙了送饭志愿者们送饭的过程和场景。当校外的饭送到研究生公寓门口后如何最后送到寝室里的同学们的手中,比平常艰难多了。这就是所谓的最后100米。因为中间有层层隔离,有层层交接,要多次消杀。志愿者们确实朝气蓬勃、毫无怨言。除了送饭志愿者们外,其他志愿者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一位男志愿者安慰一位情绪有些激动的女同学,非常耐心细致。我后来问有关老师,这两位同学是不是一个院系的,他们之前就认识。他们说并不是一个院系的。

还有组织核酸检测的志愿者中,经常看到一位个子高高的女志愿者,一边组织队伍,一边说:“请保持两米距离啦!”中气很足,声音宏亮,周边的人听得清清楚楚。我起先以为戴了扩音器,后来才知道,她从来不戴扩音设备的。

另一方面,同学们在疫情期间,有些不满情绪,我认为完全能理解。谁也没有想过要过这种蜗居生活,有同学想看的书一时借不到,有同学偶尔吃得不饱,想跑动一下也不可能;还有一条,很多同学对防疫期间的运作机制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很少。

我举一个小例子。前几天,一个微信群里,有位老师说他的学生中午十一点多下楼没有盒饭买了。他的学生住在研究生公寓南片区。获知这一情况后,有老师直接与南片区的防疫老师联系,结果盒饭是有买的,最终那位同学也买到盒饭了。

我了解研究生公寓南片区的情况,买盒饭中间可能会出现那么一个特殊情况,我是这么向老师介绍的:

老师好,研究生南片区前几天解封后,同学自己去买盒饭。但是第一天就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南片区有同学1800人左右,那天下午解封,晚餐同学自己去买,结果剩下了很多饭,数字我就不说了。这些盒饭就浪费掉了,不可能留到第二天再卖。

防疫小组的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前一天晚上登记第二天要买的早餐、中餐和晚餐的数量,但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这些卖不出去的饭,是秋林阁自负盈亏,食堂不高兴了。食堂要求给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防疫小组给不了这个数字,因为无法做到这么准确。

有同学第一天登记说不吃早餐,第二天又想吃了,不好阻止去买;有同学登记了第二天去吃中餐,第二天不想吃了,不去买,也不好硬塞给这位同学。稳定同学情绪还是很重要的。那么食堂会根据近几天买饭的数量来安排盒饭数量。

不过秋林阁就在旁边,发现盒饭卖得差不多了,就会立即补做,这样不会浪费盒饭,现在毕竟食品原材料金贵啊。不过,有时候就会出现,前面的盒饭卖完了,后面补做的跟不上,造成同学们要等一会儿的情况。保证同学们有饭买总归是第一的,但同时也要兼顾到不浪费。

这位老师将这一条微信转发给了同学,不仅同学们能理解了,而且群里的老师们也纷纷表示:不容易!共渡难关!这表明我们的同学,我们的老师,是非常通情达理的,是有一颗同舟共济之心的。

平凡的人生,也可铸就崇高的人格

我由此想到,我们中文系的精神传统、我们华东师大的精神传统。钱谷融先生倡导的“文学是人学”,徐中玉先生以几十年的实干精神,铸就“大写的人”,这都是人文情怀的体现。徐中玉先生曾说:“伟大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伟大”永远不可能同广大人民的幸福、人类的不断前进——这种崇高的思想、事业相脱离。”

实际上,平凡的人生,也可铸就崇高的人格。我们学校曾经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孟宪承先生、刘佛年先生、吕思勉先生、冯契先生就是这个方面的楷模。去年我在我们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庆祝会的致辞中说:“追求进步、关注人生、情怀社会”是中文系的精神传统之一,这种精神与我们华东师大的精神传统是相通的。

我们学校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君子的品性之一,君子的另一品性是对他人的关爱之情;或者说自强不息中本身就包含了关爱之情的不断丰富。

今天的华东师大以“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办学理念,蕴藏着卓越人才的现代人格要求,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其核心内容,自强关爱的个性修为是其基础要素。

我相信,这次抗疫,不仅是对华师大人的人格考验,而且更是对华师大人的人格提升!

来源|闵行校区研究生公寓区块 教学科研区块

文|文贵良

通联|田波澜

图|刘金玉

编辑|吴潇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