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孩子来到世上后最亲近的人,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孩子与母亲已经十分熟悉了。

有人形象地说:“母亲是从知道自己怀孕那一刻就认为自己做了妈妈,而父亲则是在孩子生下来那一刻才认为自己做了爸爸。”

可见,相较于父亲,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更为亲密,毕竟他是认识了母亲十个月后才认识的父亲。

当然,这是戏言,但并非全无道理。

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B. 保尔特指出:一个人在出生后,会与最初抚养他的人建立情感纽带,而这种情感纽带也会成为他一生情绪发展、沟通模式和人格发展的基础。

没有什么人比母亲和自己的关系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更大,当然,这里指的母亲,是角色上的“母亲”,就是指直接抚养孩子的那个人。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失去了生母,那么直接抚养他的那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该如何引导(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1)

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严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相对于其他抚养人,对0-3岁的孩子来说,妈妈的角色更为重要。所以为什么日本和西方国家的不少女人,在生完孩子后都会选择在家里照顾孩子。有妈妈说,孕育胎儿时期的情绪将影响胎儿的发育,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孩子出生后母亲的情绪状况也将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情绪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反射性的情绪,另一种是思考后的情绪。

前者与压力有关,而后者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经过理性思考后形成。我们常说的“情商”,就是指情绪商数,而不是情感商数。一个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一个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当孩子完全可以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后,他的“自我”意识也就形成了。可以认为,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正是母亲情绪的复制。

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里,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的连接,也是在为孩子塑造大脑的神经连接。这一时期,大脑神经元会成倍增加,并且会形成能够影响孩子未来各种能力的基础结构。

在孩子生命之初,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绪互动,是孩子今后情绪管理模式的基础。如果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母亲不给予回应的话,就会对孩子今后的情绪管理和性格产生影响。

比如,孩子感觉不舒服,希望有人能够安抚他,但母亲却并没有给予回应,这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会持续蔓延增大,他会感到痛苦,并且极有可能演变成发展性创伤的根源。

再比如,母亲本身比较情绪化,容易焦虑,或待人冷漠,就会对孩子也忽冷忽热,这容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也学不会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该如何引导(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2)

“气象台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有人将容易情绪化的母亲形象地称为“气象台母亲”,表示她的情绪很不稳定,像天气一样多变。

“气象台母亲”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影响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这是因为“气象台母亲”在面对情感起伏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这会直接导致孩子的情感调节失衡。

“气象台母亲”会左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对情感的把握飘忽不定,容易患得患失,情绪失控。

记得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小女孩琳琳六岁时,母亲就请了老师来教她学习钢琴。在学琴的第一天,母亲一下班就很热切地问琳琳:“宝贝,今天学了什么呀?快弹给妈妈听听。”琳琳用不熟练的手法笨拙地弹出几个音符,母亲立刻鼓起掌来:“宝贝真棒,弹得真好听啊!”琳琳当时很不好意思,但母亲的热情鼓励让她觉得十分兴奋,她得到了母亲的肯定,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这样过了几天后,有天母亲下班回来,她不等母亲提出,就主动坐在钢琴前想要给母亲弹奏曲子,然而这次她刚刚弹了几个音符,母亲就皱着眉头呵斥她:“你能不能安静会儿?怎么这么吵啊,你没看到妈妈在忙吗?你学琴就是为了吵妈妈的吗?这么大了,怎么一点儿事都不懂!”

琳琳原本兴奋的情绪一下子变得十分沮丧,抹着眼泪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钢琴课本撕成了两半。小小的她不明白:为什么是做同样的事情,上次就得到了母亲的肯定和爱,而这次却只得到了母亲的否定和呵斥?第二天,她就开始纠结,母亲回来后是弹还是不弹。

而母亲回家后看到她坐在钢琴边却没有弹,就问她:“妈妈回来了怎么不叫妈妈啦?坐在钢琴边怎么不弹呢?来弹一个给妈妈听听,妈妈看看宝贝学得怎么样了。”

面对母亲反反复复的态度和阴晴不定的情绪,琳琳感到不知所措,情感上兴奋和挫败交替出现,时喜时忧,小小年纪就出现了缺乏逻辑的焦虑情绪,常常下意识地咬嘴唇(在心理学上,这表示把自己的情绪咽回去)。当她长大后,面对亲密关系时也常常患得患失,与伴侣经常吵架。

“气象台母亲”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破坏,这是因为她给了孩子一个双重束缚。母亲时而亲近时而斥责的态度,让孩子时而感觉到被爱,时而又感觉到自己被讨厌。

在这样的情感变化下,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形成孤僻的性格。此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对情感最直接的反应。面对任何人,他都会下意识觉得对方也是像母亲一样,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但其实并非对方是情绪化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他自己很情绪化。

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该如何引导(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3)

图片源于网络

每个孩子的第一位情商教师都是母亲

萨提亚说:

帮助孩子确立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学会爱和被爱,让他们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愿意去冒险,是每个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有研究表明,成功有80%来自情商,20%来自智商。情商高的人,往往创造力更强。而母亲对孩子情商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

情商高的妈妈,自己有趣而充满热情,会有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带给孩子一个有趣而美好的世界,让孩子的童年轻松快乐,妙趣横生。

如果母亲的情商不高、情绪不稳定,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每个孩子的第一位情商教师都是他的母亲,母亲的言行、情绪、气度都对孩子的情商高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家张爱玲从小父母离异,她一直是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虽然在她4岁那年就远渡重洋,但依然会过问她的教育问题。在孩童时代,母亲是张爱玲心目中的女神,她十分渴望和母亲一起生活。

16岁那年,母亲想让她出国,但父亲强烈反对,还在毒打她之后将她软禁起来。后来,张爱玲想办法逃脱,并如愿以偿出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然而,真正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了,张爱玲才发现母亲并非自己想象得那么好。

张爱玲的母亲性格暴躁、自私,对张爱玲要求十分严苛。如果张爱玲无法达到母亲的要求,就会受到母亲的斥责;如果张爱玲反应迟钝一点儿,就会被母亲骂为“猪”;即便是张爱玲生病了,母亲也毫无怜惜之意,反而骂她活着就是“害人”。

张爱玲回忆说,母亲虽然在教育上舍得为自己花重金,但在日常相处时,母亲的态度深深伤害了她。她对母亲逐渐由爱生恨,甚至她母亲去世时也没有去看一眼。张爱玲说,知道自己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反正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为自己与母亲的这段经历,张爱玲甚至不敢生孩子,她害怕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会延续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其实,现在有很多母亲都和张爱玲的母亲一样,虽然内心是爱孩子的,但在与孩子相处时却常常无法控制情绪,不能友好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对孩子一顿斥责和否定;孩子没能比过别人家的孩子,也会对孩子一阵冷嘲热讽。这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很大伤害,最后直接反映在孩子的性格和情商上。

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该如何引导(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4)

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

孩子与母亲的依附关系也是最原始和最不可避免的关系。而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可以说,孩子的特质其实是由母亲亲手打造的。

约翰·鲍比的学生,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在鲍比的依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孩子的四种依附类型。爱因斯沃斯认为,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

一个孩子在刚刚开始学习走路时跌倒了,他会感到疼痛,并且跌倒就会疼痛这种事情是他从未有过的新体验。他会哭,以此来引起妈妈的关注,他希望妈妈能够安抚他,把他抱起来,理解他对跌倒这个新体验的恐惧感。

这时,妈妈的四种不同反应,会让孩子做出不同的依附行为,就会形成四种不同的依附类型特质:

●安全型依附妈妈的反应:

听到孩子哭声立刻到孩子身边并温言安抚他,给他拥抱,允许他放声哭泣,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之后如果孩子再次跌倒,依然像这样温和地回应他,给他支持和鼓励。几次之后,孩子如果再跌倒,他会知道妈妈一定会给自己支持的,不用哭,自己就可以站起来。

孩子的特质:有着安全型风格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自信心也会更强。肯定自己,也肯定他人。对待情感比较成熟,有弹性。既能与人保持亲密关系,又能给人留下独处空间。

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该如何引导(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5)

●回避型依附妈妈的反应:

听到孩子哭声后,不去安抚孩子,甚至会远远躲在一边,不让孩子看到自己,以免孩子太过依赖自己。由于想让孩子尽快学会“独立、坚强”,在孩子跌倒哭闹时,不会抱孩子、哄孩子,反而还会斥责他:“不就是摔了一下吗,哭什么哭,丢人不丢人!”或者说:“别哭,快起来,我还要给你做饭呢!”

每当孩子遭遇挫折,情绪比较低落,需要妈妈安慰的时候,妈妈都采取这种负面的做法回应孩子,不但会贬低孩子的价值,也会让他失去安全感,伤害了自尊。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基础上,就算孩子很快学会独立坚强,人格也是不健全的。

孩子的特质:有着回避型风格的孩子比较容易养成自傲的性格,肯定自己,却往往会否定别人。同时,还有很强的掌控欲,不会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不轻易信任和依靠任何人,当然他也不喜欢别人依赖自己。他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中常常不知所措,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干脆不和别人亲近。

●抵抗型依附妈妈的反应

听到孩子哭声后,妈妈有时候会表现出很关切的态度,有时候又会冷语相加。在孩子看来,妈妈每次的反应都不一样,他无从预测妈妈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于是他可能会通过夸张的行为来刺激妈妈,也可能会抵抗妈妈的亲昵动作。

孩子的特质:有着抵抗型风格的孩子,常常会否定自己,肯定别人。他渴望爱,但却极度敏感,怕自己被抛弃,怕受伤。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他往往表现出对对方极度的依赖,不能给对方留下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双方都会比较累。

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该如何引导(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6)

●混乱型依附妈妈的反应:

听到孩子哭声后,妈妈可能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慌乱、害怕的消极态度,也可能会用很粗暴的方式将孩子拉起来。孩子从母亲的反应中无法感受到爱和安全感,他虽然也爱自己的妈妈,但在他的意识层面里,爱是伤人的。

孩子的特质:有着混乱型风格的孩子,会否定自己,也会否定别人。他渴望得到爱,却又会逃离爱,因为他无法信任别人。他常常感到焦虑。在亲密关系中,也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情绪,爱恨交织,无法冷静对待。

通过上述四种依附类型,孩子未来的性格发展、人格特质,都与母亲对孩子的回应方式有很大关系。很明显,安全型依附的孩子人格发展最健全,这种类型的母亲对孩子情绪的回应方式是最可取的。

母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后盾,只有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孩子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健康成长。

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该如何引导(会影响孩子特质的形成)(7)

小结

十分赞成一句话:

家长的坏情绪,

让孩子来买单,

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但千万别让无辜的孩子成了出气筒。

妈妈的情绪和言语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妈妈开心,孩子也会被这种氛围感染,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乐观和自信,反之孩子也会变成消极负面的人,一遇到困难会变得很沮丧。

只有平和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