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柴静的赞扬(以孩子为引子恰恰不是煽情)(1)

从昨天到今天,微博、朋友圈、网站,都被柴静的《穹顶之下》刷屏了。仔细看完103分钟的独立调查报道,觉得非常震撼,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雾霾的严重性。柴静从央视辞职一年来,自己出资100万元,做出的这份答卷,让我等媒体人实在汗颜。

而这个视频大面积传播,则成为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一个分水岭,让人们看到了在未来,自媒体传播的更多可能。2月28日,《穹顶之下》投放22小时的播放量统计是——腾讯:3975万,36125条评论;优酷:524万,11361条评论;乐视:357万,64条评论;搜狐:105万,291条评论;土豆:39万,2480条评论;凤凰:26万,9条评论。

对于柴静,网络上有赞有弹,虽然弹的只是少数,而且抓的问题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但也让人如鲠在喉。例如:将未出生的孩子患肿瘤和雾霾扯上关系,这样专业吗?客观吗?是不是在煽情?自己出资100万元,哪里来的?还有人说,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一部纪录片,夹杂个人色彩,很不应该。

当天,柴静接受人民网记者的采访,已经给出了回应,感兴趣的可以搜来看一下。另外,这是一个在非官媒上发布的独立调查报道,不是纪录片,好不好。

对于柴静的赞扬(以孩子为引子恰恰不是煽情)(2)

我只想探讨一下,以母亲的身份,用孩子做调查报道的引子,到底合不合适。对此,柴静的回答是:“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 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

后面,她还补充说:“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深有同感。当年我写过一个环保题材的新闻《一年万余外地高污染车“转嫁”南宁》,说的是周边省份都将排放不达标的二手车挡在了城外,而南宁却因为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成了高污染二手车进入的“洼地”,每月都有千辆10年以上的老爷车转户过来。

这篇报道是我做的最顺利的一篇调查报道,因为是体制内的人爆料,并提供相关的材料,采访到的车管、环保等部门都异常配合。我现在还记得,那个爆料人当时对我说的话,排放不达标的二手车尾气粉尘排放量大,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每次看到那些拖着黑尾巴的车转户到南宁,我都非常痛心。我在想,我自己倒也罢了,但是我的孩子还要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学习、长大,如果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不做点什么,简直就是对下一代不负责。”

而我在采访部门的时候,对于我“你愿意你的孩子以后生活的环境天天被污染,并且一再严重下去吗”,很多工作人员都产生了共鸣,一些负责人虽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但私下里都迫切的希望我能尽快报道此事。有一位负责人还说,相关的提案他们已经提交多次,但是几年了都不通过,最关键的是立法部门有很多人认识不到严重性。他们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引起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关心,从而倒逼法规进步。这一篇报道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几个月后,《广西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正式实施,外地二手高污染车被成功阻截。

对于柴静的赞扬(以孩子为引子恰恰不是煽情)(3)

之所以要说这个案例,就是想说明,孩子是大多数人心中最柔弱的部分,孩子往往能唤醒成人心中尘封已久的良知,我们逐渐被麻木的内心,也会因为可爱的孩子激发出巨大的力量。所以,柴静以孩子做这篇深度调查报道的引子,恰恰不是煽情,而是增强了叙事的力量,更能激发观者感同身受。

(火哥原创,转载需经同意,yuren1981915 邮箱:905305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