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

这场黄河边的杀戮,成为压垮唐朝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老张在路上

唐天佑元年,这一年是公元904年,离大唐朝彻底灭亡还有短短三年时间。

此时,经过近三十年的争战拼杀,大唐朝宣武、宣义、天平、护国(河中)四镇节度使朱温的地盘,西起蒲陕,东到海滨,南起淮水,北到黄河。放眼大唐天下,数得上的大佬级人物,比如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凤翔、陇右节度使、岐王李茂贞此时都对朱温构不成威胁。

天下人都知道,朱温篡唐称帝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年八月,朱温指示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以及蒋玄晖等人刺杀唐昭宗李晔,李晔死后,朱温再立李柷即位,史称唐哀帝。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2)

李柷新即位,唐天佑二年(905年)二月,朱温的大哥,时任安南节度使、同平章事的朱全昱升任太师,随即退休。

朱全昱是朱温兄长,史载朱氏这位老兄憨厚朴实,因为是农民出身,没有什么学问,从政当官也没有能力,但却因为老弟朱温成了大唐风云人物,他老兄自然也水涨船高,行情看好,统领着安南(大概只是遥领,自己并不亲自去上任)这方诺大土地。

朱温本是宋州砀山人,因父亲朱五经早逝,家里十分贫困,母亲王氏只好带着全家寄居在萧县地主刘崇家里,靠给刘崇家做工为生。

朱温兄弟三人,老大朱全昱,老二朱存,老三就是朱温。兄弟三人中,老大朱全昱老实本分、勤勤恳恳,老三朱温是个无赖,“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天下大乱,朱温和二哥朱存离家出走,加入了黄巢起义军。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3)

后来二哥战死,但朱温活了下来,成为黄巢义军中重要的将领。再后来,朱温率军投降唐朝,经过多年征战打拼,逐渐扩张势力,成为唐朝末年势力最强地盘最大的军阀。

朱温富贵后,把母亲、大哥,都接过来同享富贵。而大哥朱全昱,大字不识几个,也成为唐朝的方面大员,虽然更多的名誉的官职。

朱全昱以太师致仕荣退,他又是眼下朝廷里的大红人朱温的哥哥,当然要庆祝一番。朱温手下得力干将蒋玄晖出面主持,在洛阳九曲池大摆宴席,邀请唐昭宗诸子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祎、景王李祕、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琼王李祥等人参加,待诸王饮酒尽酣之际,蒋玄晖带人将9个王子全部勒死,投尸池中。唐昭宗的儿子,只有李柷还活在人世。

杀死这些皇子后,朱温为进一步扫清妨碍他篡唐称帝的障碍,开始计划清除朝廷中反对他的士族官员。

李振和柳璨成为这个清除计划的始作俑者和具体执行人。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4)

李振字兴绪,出生年月不详,他的曾祖是唐朝司空李抱真。

李振的祖父、父亲在唐朝时都官至郡守,算是中层官员。虽然不像先祖那样名声显赫,也是官宦之家出身的李振在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期盼能够出人头地,像先祖一样建立不世功业。

李振在唐朝咸通、乾符年间多次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却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晚唐时,科举考试被朝中权贵所把持,落榜士子怨恨这些权贵,当是人之常情,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落榜考生黄巢了。

寒门学子屡试不第,不得不另谋出路。晚唐藩镇日盛,科场失意的文人转投各镇幕府,成为藩镇的谋士,如朱温的亲信敬翔、李振等,都是通过这条路才走上人生巅峰。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5)

李振毕竟是官宦家庭出身,虽然科举考试屡战屡败,但唐朝做官并非只有考试一条路。李振后来在唐朝做了金吾将军,金吾将军为武职官员,主要的是作为京城警卫,其职务主要是典司禁军和保卫京城、掌管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事。

李振做金吾将军不久,改任台州刺史。然而即便台州这样当时的蛮荒之地的刺史,李振也没有能当一天时间。因为他东下赴任时,正好遇上“董昌之乱”。

“董昌之乱”时在公元895到896年之间。李振好不容易才成为地方主政官,现在却因董昌之乱而无法去台州上任。李振打马回转,西归途中路过汴州,见到朱温,一番交谈后,朱温认为李振是个人才,召他为从事。

朱温身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军汴州,他发展的重心在中原一带,唐朝廷那时还在长安,为和长安联系,时刻掌握朝廷动态,朱温派李振前往长安,成为宣武节度使驻京代表。这样做一是及时掌握朝中的动向,二是为以后称帝扫清障碍。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6)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趁唐昭宗沉睡之际,率领禁卫士兵一千多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尊奉太子继承帝位。刘季述接着领兵胁迫唐昭宗、皇后将传国玉玺交了出来,然后又将唐昭宗和皇后囚禁在少阳院。此为晚唐史上著名的“刘季述废昭宗”事变。

朱温此时正在河北和晋军大将李嗣昭作战,梁军攻打镇、定两州,镇、定两州都脱离晋王而依附朱温。正在定州(今属河北省保定市)行营的朱温闻报长安宫廷发生政变,立即返回汴州。

刘季述派刘希度前往到大梁,说明废立皇帝的原因,并许诺把唐政权交给朱温,又派遣供奉官李奉本将伪造的太上皇的退位诏书给朱温看,以求得朱温的支持。宰相崔胤为了挽救残局,也私下给朱温修书一封,请他带兵攻打刘季述,靖君难,清君侧。

朱温在双方的争取下,一时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在李振的劝说下,联合宰相崔胤,杀死刘季述,平定了此次事变。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7)

刘季述政变失败后,宦官韩全诲挟持昭宗西走凤翔依附李茂贞,在朱温围攻下,李茂贞自知孤城难守,就杀韩全诲等与朱温言和,奉昭宗还长安,时在天复三年(903年)正月。

天祐元年,当政的宰相崔胤被朱温杀死。在朱温授意下,朝廷授柳璨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同时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

从此,李振作为朱温的全权代表,经常往来于汴州和洛阳之间。每次李振来,对朝廷中的大臣们颐指气使,完全是一副主人的架势。每次他来洛阳,都要有人遭到惩处贬官,唐朝廷的人将他视为“鸱枭”(鸱音吃,古书上指猫头鹰,传说闻到人快死了就开始叫,被人认为是不祥之鸟)。意思是他一来,有的人就要倒楣要命了。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8)

崔胤被杀后,新任宰相是柳璨。

柳璨字照之,出身名门河东柳氏,祖父名柳公器,父亲名叫柳遵。柳璨祖父辈的有两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他们就是唐代名臣柳公绰和名书法家柳公权。然而到柳璨这一代时家境没落,成了寒门,他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据史书上说,柳璨小时候日间以采柴为生,夜间读书,并以燃点树叶作照明。

现在柳璨虽然被皇帝赏识,成为宰相,但因为柳璨出身寒微,升迁过程又很快(从做官至拜相不到四年),犹如后代人常说的坐火箭上来的,所以柳璨经常被资历很老又出身世族的大臣们看不起,在朝廷上被排斥。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9)

比如下面这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裴枢,出身河东裴氏,吏部尚书裴向之孙,御史大夫裴寅之子。随唐昭宗迁洛阳,驻跸陕州,进右仆射、弘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充诸道盐铁转运使。

崔远,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兵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再迁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唐天祐初,从昭宗东迁洛阳,罢相,守尚书右仆射。

独孤损,出身河南独孤氏。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祐元年(904年),进位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0)

这些资格很老又出身世家大族的所谓清流,数百年来根深蒂固,比如崔远出身的博陵崔氏第二房,为唐代博陵崔氏四房之一,作为中原门阀士族“五姓七望”之一,两汉以来家世非常显赫。

为抑制中原门阀士族的影响力,唐朝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包括崔懿八子后裔在内的“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诏不但没有起到削弱“七姓十家”的作用,反而无形中抬高了他们的身份。

矛盾日积月累,坚定了柳璨寻找更强大靠山的想法。而当时放眼大唐天下,最大的靠山莫过于坐镇汴州的晚唐一代枭雄朱温了。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1)

柳璨想要扳倒这些出身豪门世家的达官显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既便是朱温,在没有下定决心公开篡唐之前还是要讲究平衡关系和顾忌天下人的非议的。

一件公开的人事任命成了柳璨打倒政敌的突破口。

张廷范是清河(今河北清河)人,本来是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朱温在黄河两岸和李克用父子两代人厮杀,张廷范不知道因为什么机遇成了朱温的随军艺人,得到朱温持宠爱,以优人身份担负扈从之劳,迁为御营使,进金吾卫军,最后成为河南尹。

此时朝廷中“太常卿”职位刚好空缺,朱温向宰相之一的裴枢提议,张廷范担任。裴枢认为,太常卿是主管礼仪的文官,不宜由军人担任,何况张廷范还是优伶出身,应由“清流”士大夫担任为好,便拒绝了朱温的提议。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2)

裴枢在朝堂上公开说:“张廷范成为朝廷勋臣,是得益于他拥有方镇支持,他凭什么能成为太常卿!恐怕这不是元帅的意思。”

朱温虽然远在汴州,但洛阳朝廷中的人事议论他很快就得到了传讯,朱温一生气,后果就很严重。朱温对府中的谋士们说:“我常常把裴十四(裴枢排行十四)等人看成是真正纯厚、不入浮薄的人物,现在听他这种议论,他们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了。”

朱温的态度,被有心人柳璨利用,他借机诬陷裴枢、崔远、独孤损三人非议朱元帅,对朱元帅不敬。

公元905年三月,朱温矫诏任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独孤损充任静海军节度使,以使相的身份出镇安南;任命礼部侍郎、河间人张文蔚为同平章事;任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裴枢为左仆射,崔远为右仆射。这一招为明升暗降,罢免了他们二人的同平章事(宰相)职衔; 任命新任命吏部侍郎杨涉为同平章事,又加封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为同平章事。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3)

将裴枢、独孤损、崔远三人的相位免去后不久,又将裴枢贬为登州刺史,再贬为泷州司户;将独孤损贬为棣州刺史,再贬为琼州司户;将崔远贬为莱州刺史,再贬为白州司户。

又将兵部侍郎王赞贬为潍州司户,吏部尚书陆扆贬为濮州司户,工部尚书王溥贬为淄州司户,已退休的太子太保赵崇贬为曹州司户……

恰好在这个关键时候,老天出现了异常现象。

《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十五 唐纪八十一》:“乙丑,彗星长竟天。”竟天,意思是布满整个天空;形容盛大的样子。彗星布满天空,在晚唐那个时代是标准的老天异样,朝廷不敢忽视,让主管司天历法的官员占卜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4)

《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十五 唐纪八十一》:“会有星变,占者曰:‘君臣俱灾,宜诛杀以应之。’”

不知道是得到了什么人的暗示,抑或是这种老天异样真的预示有天灾,这个占卜的人给出了结论:“宜诛杀以应之”

同样是《资治通鉴》记载道:“璨因疏其素所不快者于全忠曰:‘此曹皆聚徒横议,怨望腹非,宜以之塞灾异。’李振亦言于朱全忠曰:‘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且王欲图大事,此曹皆朝廷之难制者也,不若尽去之。’全忠以为然。”

黄河边的古渡口白马驿,就这样被推上历史的前台,演绎出一声腥风血雨的大剧。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5)

现在坊间写“白马驿之祸”的文章一般都说白马驿在河南滑县北,虽然大量史料说白马驿位于滑州、黎阳一带,然而并未有文献直接交代白马驿具体位置或大致方位,根据推测,白马驿在今浚县及滑县交界处。

隋唐时期我国驿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的官邮系统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驿路四通八达,黄河古渡口——白马津正是众多驿站中的一座。

《史记正义》记载:“白马津在滑域白马县北三十里。”《重修滑县志》对白马驿的位置进行了交代:“唐时白马旧驿,向在城北白马坡,迎阳铺即其旧址。”迎阳铺所在区域现划归河南浚县管辖。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6)

所以无论是滑县北也好浚县也好,白马驿旧址当在滑县和浚县之间的茫茫黄河故道上。

公元905年6月,朱温先让柳璨、蒋玄晖等人传令,要求受贬的裴枢、独孤损、崔远等人就地自尽,后来担心出问题,便借哀帝的名义,将裴枢、独孤损、崔远以及王溥、赵崇、王赞、陆扆等“衣冠清流“,大约三十余人,全部集中于白马驿后,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并投尸于黄河波涛中。

这就是晚唐史上惨烈的“白马驿之祸”。

此时,就在离白马驿不远的梁王、宣武军节度使府中,此事的始作俑者之一、朱温最亲信的谋士之一李振接报后,对朱温说:“这些人自命不凡,说自己是什么清流,现在将他们投入黄河,让他们永远成为浊流。”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7)

一直对大唐文士不感冒的朱温仰脸大笑。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论“白马驿之祸”: “自馀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皆指以为浮薄,贬逐无虚日,搢绅为之一空。”

最后说说几位制造“白马驿之祸”人物的最终结局:

朱温

白马驿之祸后,忠于唐朝朝廷的势力被一扫而光。朝廷以朱温为相国,总百揆,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庐、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朱温为魏王,加九锡,朱温怒而不受,三次上表辞让魏王、九锡,唐哀帝诏许,任命朱温为天下兵马元帅。唐天佑四年(907),唐哀帝被迫禅位,朱温登基自立为皇帝,史称梁太祖,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天佑四年为开平元年(907)。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朱温在位六年,享年61岁。

唐哀帝李柷

朱温篡唐后,李柷被降为济阴王,迁于开封以北的曹州(今山东菏泽),安置于氏叔琮的宅第。因为太原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唐朝正朔,沿用天佑年号,拒不承认朱梁王朝。朱温担心唐哀帝李柷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于开平二年(908)将年仅17岁的李柷鸩杀,为李柷加谥号为“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定陶县)。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8)

柳璨

“白马驿之祸”后不久,朱全忠想领受九锡。柳璨和另一些大臣加以劝阻,认为应当按照古代禅让之礼的顺序进行。朱全忠认为他们背叛自己,加上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诬告他们与何太后盟誓复唐才劝阻朱全忠受九锡,于是朱全忠先杀蒋玄晖、何太后,再贬杀张廷范、柳璨。天祐二年十二月甲寅日(906年1月27日),柳璨被送往刑场斩首,临刑大叫:“负国贼柳璨,死宜矣!”

李振

李振和敬翔是朱温的左右手。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由宣义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授予殿中监,后又升至户部尚书。朱友圭在位时,他代替敬翔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权。梁末帝继位后,由于赵岩和张汉杰专权,李振逐渐被离间,不受重用,军政大事的谋划梁末帝也不再听从李振和敬翔等老臣们的主张了。李振为避免和他们发生冲突,就经常装病在家,后来干脆闲居起来。

唐朝边塞战争的分析(这场黄河边的杀戮)(19)

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攻下汴州入城之后,宣布赦免后梁的旧官僚。投降后以贿赂保命又得官的段凝大施小人之计,暗中将李振列为首要的不能赦免的罪臣之一。

由于段凝等人在背后落井下石,李振虽然屈膝认罪,但终究没有逃过一死,他和族人在投降后第二天被处死。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原创专稿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