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康迈千

河南王莽赶刘秀留下的传说(不怕鬼和得兵书的传说)(1)

河南王莽赶刘秀留下的传说(不怕鬼和得兵书的传说)(2)

河南王莽赶刘秀留下的传说(不怕鬼和得兵书的传说)(3)

不怕鬼和得兵书

河南王莽赶刘秀留下的传说(不怕鬼和得兵书的传说)(4)

张爷爷讲王莽赶刘秀的故事,一连讲了好多晚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天,他讲完“骡子的来历”后说:“同学们!《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我知道的就算讲完了。你们好好去休息吧,过几天就要开学了。”

“不行,还得讲一段!”张爷爷的话刚落地,几个孩子便喊叫起来。

张爷爷没办法,回头看看坐在一旁的贾爷爷,说道:“你讲一段吧,给我解解围。”

贾爷爷也是个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人。他笑了笑说:“好吧!我也来一段。如果讲不好,你们可别睡大觉。”

传说刘秀小的时候,是个非常顽皮的孩子,但是喜欢读书,并且记性也很好,只要老师给他读一遍,他便学会念;讲一遍,他便明白了书上的大意。别看他平时调皮捣蛋,上树爬高,摘梨捋枣不听话,可是每次老师讲书的时候,他非常注意听讲。两只有神的小眼睛,死死盯着老师,两只耳朵,除了老师讲书的声音外,什么声音也干扰不了他,即便在他眼前放大炮,也似乎惊动不了他。所以他学习成绩,谁也比不过。有时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刁钻古怪的,连老师也解答不上来,而把老师给气跑。一直换了几个老师,谁也不愿再教他。

刘秀在自己的家乡调皮得出了名,书再也读不下去了。他爸爸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好几里地以外,一座大庙里去读书。

别看这座庙宇残破,里边却有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和尚,愿意收留他。老和尚涚:“坏小子是好的,刁闺女是巧的。只是你教育的不得法,他才调皮。”

刘秀进了这个老和尚教书的破庙,果真比以往好了。

可是人们都说这座庙里,经常闹神闹鬼,兴妖作怪。但小刘秀的胆子却很大,他除了读书,一点也不把鬼怪放在心上。他每天早去晚回,有时一直读到深夜,独身一个人回家,也并没碰见过什么意外。

有一天,读书读得很晚了,看看天已经过了半夜。刘秀独身回家,老和尚有点不放心,愿留下他住一夜。刘秀却一点也不胆怯地回答:“我什么也不怕,今天一定还要回家过夜。”

老和尚看他很坚决,平时也知道他并不胆小,便不再死死拦他。

刘秀刚走出读书的大殿,肚子里叽哩咕噜直响,看样子是要拉肚子。他点着一个纸灯笼,便往厕所里跑。这时庙里的人睡的睡,走的走,院子里只留他—个人在走动。他一进厕所,可真的碰上了怪事。一个没脑袋的怪物,象个木头桩子,正在厕所里走来晃去。刘秀一看,不但不怕,只见那怪物齐肩膀平平的,正好是个放灯笼的灯座。刘秀对怪物说:“有脑袋的我还不怕,没有脑袋我更不怕你了。过来,给我当灯台用用。”说罢便把灯笼放在无头怪物的顶上。那个无头怪物,乖乖地站着,一动也不敢动。

等刘秀拉完肚子,拿起灯笼往外刚走出厕所,不料迎面又走来一个高高的怪物,冲着他直跳。他举起灯笼一照,那是个黑鬼,脸色黑的比墨还黑。刘秀还是一点不怕,从从容容地取出砚台和墨来,当下找不到水用,吐了口唾沫,便哧溜哧淄地研起墨来,把墨研好,用手往脸上一抹说:“你黑我比你还黑,你能把我小刘秀怎么样?”

这一对魔怪不但没有吓住刘秀,反而被刘秀给压服了,早一溜烟跑掉。真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呀!打这以后,夜里再也不闹妖魔鬼怪了。

这件事过去了,不料又出现了怪事。每天晚上,刘秀与小伙伴读书的时候,别人的灯油着得很慢,唯他的灯油烧下去的飞快。他放油灯的地方,是一个驮石碑大乌龟的头。一次不留心,两次不介意,时间长了,不光刘秀觉得灯油用得太多,家长也为这事批评过他,说他浪费灯油。

小刘秀觉得奇怪,为什么与别人一样点灯,别人的灯油用得省,唯独自己的油灯这么费油呢?看看盛油的灯碗,一点也不破呀!他不声不响,暗暗留心查找原因。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发现放油灯的那个乌龟,偷偷地伸出舌头在他的灯碗里沾油吃。小刘秀调查清楚,不声不响地找来一把铁锤,运足了两臂的力气,猛劲照那乌龟头上砸去!嘴里还狠劲地嚷着:“我叫你这个乌龟王八蛋偷我的油吃!”

他这一锤下去不要紧,马上火花四溅,乌龟头一分为二,从里边掉下一部书来。刘秀捡起一看,是一部《兵书》,专门讲打仗用兵的方法,也不知道是什么人藏在里边的。

刘秀得到这部《兵书》,如获至宝,天天用心学习,把它读了个滚瓜烂熟。后来他领兵安定了纷纷乱乱的天下,当了东汉第一个皇帝,多亏了这部《兵书》的帮助。

孩子们听完,纷纷议论说:“这里面的鬼呀怪呀,世界上根本没有,是人们根据想象编出来的。”

贾爷爷喜笑颜开地说:“对呀!说明大家听了王莽赶刘秀的故事,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张爷爷兴奋地对孩子们说:“贾爷爷讲的这段故事好极了,就用它作为《王莽赶刘秀》传说的结尾吧!它清楚地说明了,刘秀为什么能够克服千难万险,战胜王莽强大的追兵,统一中国,建立起东汉。大家可以动动脑筋,好好琢磨琢磨。行了,同学们回去休恩吧,预祝你们在新的学期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