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意思是小小的街道,有时也把它叫做"巷",但北京和北方的少数地方则把它叫做胡同。对于"胡同"一词的来源,历来各家说法不一,各执己见。

从古代的许多史籍中来看,对"胡同"这个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有八种: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在《胡同及其他》一书中,还专门从语言学的角度中对"胡同"这个词进行了分析,指出胡同这个双音词的种种写法,是“借字表音”。

所谓"借字表音"是训诂学中的一种术语,指的是古书中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来代替本字的字。

北京各大胡同的来历(你知道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哪里)(1)

据北京史研究会会员曹尔驷先生在《北京胡同丛谈》一文中谈道,"胡同"它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

还有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据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说,"胡同"二字由蒙古语而来,根据语言考证,是蒙古语水井之意。乡有乡井,市有市井,除了河道、湖泊之外,井泉一般是居民生命之源,有井的地方才有居民。

这才是胡同的本意。

金末元初,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的读音为"火疃"。又据后来北京人便逐渐读成了"胡同"。

据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地名漫谈》中《北京胡同的由来》写道:

据考证,北京许多古老的街巷名称沿袭元、明、清之旧。胡同之称也始于元。不过那时不叫胡同,而叫"火弄",又叫"弄通"。

北京各大胡同的来历(你知道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哪里)(2)

可见胡同即是从"火弄""弄通"中演变而来的。

宋代都城东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称街坊为火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每坊巷三百步许。"《杭州府志》也曾提到火巷,指都市规划时,在建筑群之间留出的间隔地带,平时是通道,万一失火时,便是防止火势蔓延的设施。

据《析津志辑佚》中记载,其街制规定:大街的街宽不少于24 步,小街的街宽不少于12 步。那时共有 "三百八十四火巷"。

《京师坊巷志稿》中云:胡同即火巷之转。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对胡同的解释,明朝万历年间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写了一部《宛署杂记》,里面对"胡同"是这样说的:

"宛平人呼经行往来之路曰街、曰道,或合呼曰街道。或以市廛为街,以村庄为道……其以衚衕名者凡三百一十二。衚衕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然二字皆从行,迨我朝龙兴,胡人北徙,同于荒服,亦其谶云。"

北京各大胡同的来历(你知道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哪里)(3)

也就是说"胡同"一词本是元朝的语言,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到了明朝,胡人被打败,所以又加上了"行"字。字形虽变了,读音却没有改。

由此看来,知县沈榜对"胡同"一词的解释,又带有一点政治色彩。

不过,尽管对于胡同名称的来源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认定:"胡同"在元朝时就已经是开始出现在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里弄一样的通道,它既连着民居院落,同时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条交通道路。

总体来说,胡同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产物。

蒙古族部落早在草原上的管理上就已经初具"胡同"的特色。当时为了战争的需要,蒙古部落在富有水源的区域将自己的营帐紧紧连在一起,中间又以一条过道隔开,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本部落民众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又可以迅速召集全体部落人员抵抗或撤退。

北京各大胡同的来历(你知道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哪里)(4)

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由于古代中国人十分讲究风水,也讲究方正有序。忽必烈分给那些富商、官员的住宅,将蒙古族居住的特色与中国的风水学相结合,便形成了老北京传统四合院房屋。

而四合院之间又用过道隔开,形成了横平竖直、错落有致的胡同,继承了蒙古部落的军事管理传统。

难怪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说: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了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所以,当元朝定都北京以后,便将这种传统带入了北京,从而形成了老北京的胡同。

那么,老北京有那么多胡同,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来命名的呢?对于老北京胡同的命名方式主要以下五种:

1、 以胡同的形状命名。

北京各大胡同的来历(你知道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哪里)(5)

比如鲁迅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八道湾胡同"。这"八道湾"则是指此胡同蜿蜒曲折,四通八达之意。

再比如著名京剧演员李菊盛所居住的"耳朵眼胡同"。此胡同全长不够100米,是一个死胡同。它的入口处十分狭窄,进入中部却逐步宽敞,后面还有一大片空地,形状确实如耳朵眼一样。

2、 以胡同内的标志性建筑或物品命名。

比如"东堂子胡同",此胡同是北京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老胡同之一。因其内部有祭神庙宇而得名(清朝时期将祭神的庙称为堂子)。

东堂子胡同中不仅座落着清朝末期专门负责外交的总理各国事条衙门,而且还留有蔡元培、沈从文、吴阶平、林巧稚等名人故居。

再比如明朝时期建造的"柏树胡同",因里面栽种许多柏树而得名。

北京各大胡同的来历(你知道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哪里)(6)

柏树胡同是北京八大胡同之一,以前许多的会馆都设立在此,名气很大。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的堂号"四箴堂"就在此。

3、 以吉祥语命名的胡同。

以吉祥语命名的胡同都是蕴含着祈求多福多寿、吉利安康的美好愿望,其中最出名的是"安福胡同"了,它是清代乾隆时期扩建的明代胡同。

据《日下旧闻考》中记载,香妃五叔与堂兄等因帮助朝庭平定了新疆回部叛乱而有功,奉乾隆帝旨意在此胡同扩建了他们的居所,并将此胡同命名为“安福胡同”。

4、 以官府名称命名的胡同。

明清时期,一些官府也是设在北京的胡同里面,所以一些胡同便以官府的名称来命名了。

比如"惜薪司胡同",因明朝的惜薪司衙门位于此而得名。还有"贡院胡同",因贡院设立于此而得名。

北京各大胡同的来历(你知道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哪里)(7)

5、 以名人命名。

明清时期,作为首都的北京,当然就会居住许多的达官贵人,于是,一些胡同便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比如"三保老爹胡同",因这里住着明朝永乐年间著名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所以明代称这条胡同为"三保老爹胡同"或"三宝胡同"。清代改称为"三不老胡同",俗称三不老、三伯老胡同。

总之,胡同是北京的名片,其胡同文化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许多的胡同已经慢慢地消逝,只留下少许的胡同供人们去参观怀念。

就像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的:"胡同和胡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