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心,而社区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如何有效破解当前城市治理中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难题,打通党群联系“最后一公尺”?2019年以来,福建厦门市思明区深入实践“近邻”模式,立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了以“居民与居民之间近邻互助、居民与组织之间近邻守护、组织与组织之间近邻共建”为核心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让城市治理更贴近实际、更富有效率、更有人情味。

如何改变社区邻里的陌生感(如何让社区更有人情味)(1)

思明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中心城区,以占全市5%的土地承载了厦门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但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思明区高楼林立,新居民持续涌入,传统互帮互助的邻里温度在“钢铁丛林”里日渐冷却,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特征日益凸显。

为此,思明区以密切小区邻里关系为切入点,探索实践了“近邻”模式,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钢铁丛林变温馨家园

前不久,家住开元街道深田社区的居民郑瑶琴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她的邻居吴宝珠在家突然晕倒,凭借着仅存的一丝力气,向她拨通电话求助。在郑瑶琴的帮助下,吴宝珠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年近八旬的吴宝珠仍心有余悸:“是瑶琴这位‘好厝边’救了我的命啊!”

在厦门,“厝边”就是邻居的意思。实际上,这位“好厝边”和吴宝珠尽管很早就认识,但是基本不联系不走动,只是在近两年“近邻”文化熏陶下,才主动到邻居家闲坐拉家常。郑瑶琴看吴奶奶行动不便,每隔几天就来看望她,陪她聊聊天、给她帮帮忙,还给她留下了电话号码,嘱咐吴奶奶有需要帮忙的尽管打电话给她。谁能想到,这么个小“用心”竟发挥了大作用,甚至救了吴奶奶的性命。

一串“救命号码”,一段“近邻情谊”。近年来,思明区聚焦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社会治理难题,坚持以居民户这一基层治理“最小单元”为切入口,通过小区党支部党员带头,引导居民间相互信任,成立“厝边帮帮团”“能人服务队”“小巷和事佬”等自治互助队伍,共筑和谐友爱的“熟人社区”。

在思明区委书记廖华生看来,提升推广“近邻”模式,要以居民为主体,重新唤醒邻里情怀,营造“熟人社区”或“半熟人社区”,推动邻里之间互信互亲互助,形成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如何改变社区邻里的陌生感(如何让社区更有人情味)(2)

嘉莲街道莲花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举行文艺演出。 (资料图片)

在“近邻”模式实践中,鹭江街道小学社区、国贸金海岸小区根据小区60%以上居民是闽南人的特点,把闽南民俗融入小区建设中,在党群之家建成“金欢喜”“金好呷”“金健康”等公共空间。

“民以食为天,咱小区可以尝试举办民俗手工、美食节等活动,让邻居们多熟络熟络,这样才更像一家人嘛。”国贸金海岸小区退休党员杨维生告诉记者,在他的建议下,小区成立了民俗小组。小区党支部陆续组织开展了“美食节”“民俗手工”“最美家庭评比”等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还在社区党群之家开展做龟粿、包汤圆等传统民俗活动。居民之间慢慢熟悉起来,小区氛围也渐渐热闹起来。

“通过‘近邻’模式建设居民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将小区变成‘熟人社会’,让居民在互帮互助中找到家园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提升了幸福感。”鹭江街道小学社区党委书记肖毅蓉说。

正因如此,铁门与铁门之间,一个新型的“熟人社会”逐渐形成,“遇事多商量,有事没事常来往”,守望相亲、和谐温馨的邻里风尚不断巩固,越来越多居民成为“近邻”党建的支持者、参与者。思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科科长郑腾川表示:“‘远亲不如近邻’中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体,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可以是‘近邻’,这种模式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

“近邻”模式实践推广以来,对门不来往、社交网络化、小区都是陌生人等城市治理难题得到有效化解,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思明区应用“近邻”模式引导邻里守望、联防联控,从公布首例病例到实现本土患者清零仅用40天,实现社区传播零发生、复工复产零发病、境外输入零感染。

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在国贸金海岸小区“金好呷”公共厨房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我的厝边值千金,千银买无好厝边”。讲的是“我的邻居值千金,千金买不到好邻居”,这是小区居民特地送给小区党支部的。国贸金海岸小区现有居民573户1500多人,在职党员156名,在册党员21名。2018年3月,该小区党支部成立,以在册党员为班底,按照“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的四有标准,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通过选好“领头雁”、把好“风向标”、提供“近邻服务”,强化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邻里和谐的美丽小区。

在此之前,商住两用的国贸金海岸小区面临许多历史遗留问题,50%以上业主都不愿意住在这里。杨维生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停车难、绿化少、电梯又有问题,许多业主都搬出去了。”

为解决这些问题,小区党支部充分调动“近邻”力量,协调解决更换3部电梯、规整划分停车位等问题,并创新采用电子投票系统,通过委托第三方招投标、律师全程介入等流程选出小区物业,推动建立社区律师参与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模式。

在解决电梯更换问题时,小区党员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并联系业主开展思想工作,最终率先完成更换3号楼3部电梯。

“万事开头难。3号楼的电梯完成更换后,就带动了1号楼和2号楼业主同意更换电梯,后续工作开展就容易多了。”参与这项工作的居民吴苇告诉记者,“现在进出小区可以看到花花草草,不像之前满眼望去全是车,很多业主都搬回来居住了。”

思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谷介绍,思明区通过城市基层党建“双报到”活动契机,盘活党员身后的潜在资源,将在职、退休、流动等不同类型党员纳入小区党支部管理,全区已有1.1万名党员到小区报到,建成小区党支部696个,覆盖小区760个,覆盖率达100%,认领服务项目逾7000个,一批党员干部带头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组建“红色业委会”331个,为小区治理贡献力量。

嘉莲街道莲花北社区观远里小区曾是一个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小区里道路泥泞、业主停车见缝插针……2018年以来,小区党支部巧用“党建引领”这根“绣花针”,探索出“一心四聚”近邻党建工作法——齐聚邻里贤能、汇聚邻里力量、凝聚邻里情谊、积聚邻里文化,织起一张共治、共建、共管、共享的“小区近邻治理网”。

有着22年党龄的退伍军人刘建华是观远里小区的“老居民”,对这个开放式小区的情况有着切身感受。为推动小区改变,他挑起业委会主任的大梁,动员小区党员组建起了“红色业委会”。

“我是党员,也是退役军人,厦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如果小区的环境更好一些,大家都会更开心。”刘建华说,“总得有人来奉献。如果你不奉献,我也不奉献,这小区自始至终都是这个模样,大家住得都不舒服。”

在他的带领下,小区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完善了车辆道闸、监控系统,老化设备也得到了更新。

当前,由“近邻”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破解小区治理困局的成效开始显现,观远里小区逐步形成了“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让邻知事、邀邻评事”的“五事”工作法,推动小区的事邻里办;创建起“黄昏行”平安巡查队、“三红”垃圾分类志愿监督队、“观远芳华”小区妇女组织等“邻聚力”志愿服务队伍,引领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区治理事务,强化居民群众家园意识,自觉为小区治理添砖加瓦。

如何改变社区邻里的陌生感(如何让社区更有人情味)(3)

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观远里小区党群活动驿站“近邻之家”。 (资料图片)

“小区党支部撑起主心骨,居民全员参与、共管共治是观远里实现从面子到里子蝶变的关键。”莲花北社区党委书记黄英说。

廖华生表示:“推广‘近邻’模式要把握好居民与组织的关系,就是要力促社区工作由‘行政化’变为‘服务化’,把社区还原为居民的‘近邻’和可以信赖的‘大家长’角色,让党群工作变得更加顺畅,变‘一厢情愿’为‘两情相悦’。”

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

厦港街道巡司顶社区地处厦港老城区,有300多年历史。辖区面积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42人,外来人口1150人,住户2536户;有厦门破狱斗争旧址等红色遗址,有蒋厝、碧山岩寺、庆福寺等人文景观。为盘活这些资源,让老城街巷换新颜,巡司顶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定海神针”作用,通过党员“双报到”形式,统筹“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党组织”等多元力量组成“近邻”党建联盟,建立完善的“近邻”联动机制,通过联席议事、项目认领、资源共享等机制,提升党组织之间的“黏合度”,让基层治理从各级党委支部的“独角戏”走向所有党组织的“大合唱”。

“虽然我们社区内部没有什么资源,但是社区附近有许多驻区单位,我们通过关联这些单位的党组织,组成‘近邻’党建联盟,为社区服务。”巡司顶社区党委书记叶晓军告诉记者。

以巡司顶社区海龙小区改造为例,社区党委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入宣传“以奖代补”优惠政策,入户走访1000余次,组织征求居民意见会20余次,征求意见171条;针对居民反映迫切的燃气管道改造问题,积极对接市政园林部门,通过“社区居民提意见、行业专家做方案”形式,推动天然气“接进家门”行动,目前片区内天然气覆盖率已达94.2%。通过共享资源、共建项目、共办活动,巡司顶社区逐步形成了主体多元、服务多样、形式多变的大服务格局。

郭燕敏是巡司顶社区“近邻”物业服务队的志愿者,也是“双报到”党员。“我是湖北人,一年前我又一次来到厦门,还加入了公益组织。叶书记了解后就与我们团队商量,组建起‘近邻’物业服务队。我做家政服务这一行也是受了叶书记的启发。”郭燕敏说,巡司顶社区组建的这支“近邻”物业服务队,主要针对无物业老旧小区“没人管”问题,由小区居民点单、社区下单、物业公司接单,所有项目都是明码标价,价格较市场便宜了近一半,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除了服务于社区居民,社区党组织还考虑到周边人文景观的建设完善,与厦门鹿宝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共建推出了“认识巡司顶”语音导览,语音导览的播音员由社区共建党支部资助上学的学生担任。

“共建党支部帮助了这名学生,这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回馈,这是一种很好的爱心回旋,让我们的居民更有归属感。”叶晓军说。

社区的改变打动了不少非公党组织。去年5月加入厦港大家庭的厦门市捷安集团党支部充分发挥人员和资源优势,迅速进入“好近邻”的角色,为社区居民搭建公共晾衣架、楼梯扶手等,切实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捷安集团副总裁陈丽丽告诉记者:“我们也是厦港人,互帮互助义不容辞,后续还会协助好社区做更多服务居民的事。”

张谷介绍,秉承“近邻”理念,思明区通过完善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议事机制,横向联动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促进多元治理主体持续共同发力;共1400多家驻区单位到党群服务中心轮值驻点服务,形成社区“15分钟服务圈”。

以鹭江街道为例,不少小区无物业、不封闭,居民没有安全感。为此,鹭江派出所派出10名社区民警下沉到社区,分别兼任社区副书记、社区主任助理。很快,故宫裕景、海岸街等10多个小区新增了人脸识别系统,变身智慧安防小区。

不仅如此,思明区还秉承“近邻”理念,率先探索成立楼宇、园区党建联盟,通过“盟主带盟友、龙头带小微”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在党建工作与管理经营方面的辐射效应,带动党建联盟周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目前,他们已选派1200名党员干部担任“近邻”服务专员,为企业复工复产、研发攻关、兑现政策提供“CSO首席服务官”服务。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撬动和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廖华生表示,思明区将继续深化探索、交流和合作,聚焦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更加注重精准发力,进一步完善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共参与机制,持续激发“近邻”模式创新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调查手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尺”

薛志伟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个朴素生活道理。然而,在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近邻”文化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两大挑战。

一是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正逐渐从“单位社会”向“后单位社会”转变,城市居民也由“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人际关系陌生化问题日益凸显,大家参与周边公共事务积极性降低,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二是城市社区基层党建薄弱。随着新居民持续涌入和“单位体制”瓦解,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社会治理形势更加复杂,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问题,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引领力逐步弱化。

“近邻”模式的出现正是对这两个时代挑战的最好回应。一方面,“近邻”通过引导群众互帮互助,发动居民积极参与自治共管,让群众之间热络起来,形成新型“熟人社区”。另一方面,“近邻”始终坚持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将党的元素贯穿始终。比如,群众协商议事由社区、小区党组织牵头。通过类似制度性安排,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尺”。

因此,新时代新阶段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推广“近邻”模式。一方面从制度入手,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党的工作覆盖到户到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健全“近邻”联动机制,通过联席议事、项目认领、资源共享等机制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近邻”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督促考核,不断提升“近邻”党建工作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互助共进的良好局面。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