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自然环境能存活多久(科学家的照妖镜)(1)

非洲猪瘟病毒。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给“二师兄”们带来灭顶之灾的非洲猪瘟病毒,终于在中国科学家的“照妖镜”下,显出了原形。

日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多个院士团队强强联合,成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的颗粒精细三维结构。这一发现为研制非洲猪瘟新型疫苗坚定了基础。但这只是消灭非洲猪瘟病毒万里长征中迈出的一步。

有专家提醒,非洲猪瘟发现已百年,但对它的研究仍有很多不明之处,想研制出一个完美、高效的疫苗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眼下,各地都在恢复生猪产能。广大养殖户及相关部门,必须看清形势。与其坐等疫苗的到来,不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扎紧篱笆”,做好防疫。这是目前阻挡非洲猪瘟侵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美丽又骇人”的非洲猪瘟病毒

和众多养殖户一样,安吉正新牧业负责人沈顺新,一直关注着非洲猪瘟疫苗的进展。这两天,他在朋友圈多次分享了,中国专家团队解析出非洲猪瘟病毒的相关消息。并频频发文为科研人员点赞,“敢多花钱,买入母猪补栏了”。

为稳定猪价,全国各地已进入生猪补栏增产的关键时刻。该消息的公布,让全国广大生猪养殖户精神为之一振。丽水、杭州等地的养殖户和猪场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非洲猪瘟病毒研究的突破,给他们补栏增加产能,添了信心。

此次,中国科学家对非洲猪瘟病毒结构的精细解析,是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又一大成果,为疫苗研制,战胜非洲猪瘟提供了基础条件。

据悉,曾临危受命解析SARS病毒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团队,联合王祥喜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在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共同协作下,完成了此项艰巨的工作。

非洲猪瘟病毒自然环境能存活多久(科学家的照妖镜)(2)

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非洲猪瘟病毒呈现出一种“骇人的美丽”。非洲猪瘟病毒独有5层结构,包括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他们像乐高玩具一样精密地组装成了,直径约为260纳米的球形颗粒。这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

研究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从病毒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出发,有效地研发和优化新型疫苗。但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步志高同时表示,“非洲猪瘟课题”的攻克是一项长期挑战,完全控制和消灭非洲猪瘟仍有待时日,未来将逐步开展深入研究,“病毒颗粒结构的成功解析是重要的第一步”。

扎紧篱笆 可防可控

中国是生猪猪殖第一大国和猪肉的最大消费国,此次席卷各省的非洲猪瘟疫情,充分暴露出一些中小养殖户在疫病防治上的薄弱。一些中小养殖场环保、防疫设施几乎没有,并存在泔水喂养等情况,这导致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快速扩展。

浙江大学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旭平,这几天一直奔忙在全国各地,为广大养殖户传授非洲猪瘟的防治方法。

在他看来,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疫苗的稳定出炉仍然需要假以时日。但在技术上看,非洲猪瘟可防可控,养殖户做好安全防控仍是头等大事。

非洲猪瘟病毒自然环境能存活多久(科学家的照妖镜)(3)

目前,世界上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研制出可防治非洲猪瘟的疫苗。今年5月,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疫苗效果还需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考验。

“非洲猪瘟是一种异常顽强的病毒,并不容杀死。”余旭平介绍,该病毒存在已有百年历史,最早于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发现。100年里,非洲猪瘟病毒从非洲传播至欧洲、南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近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在欧亚非26个国家肆虐。

但非洲猪瘟并非不能防治。余旭平介绍,非洲猪瘟病毒有着传播能力弱、传播慢的特点,只要将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执行到位,非洲猪瘟均可防可控。根据数据分析显示,来往人员及货物进出是造成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

非洲猪瘟病毒自然环境能存活多久(科学家的照妖镜)(4)

因此,养殖场和企业可采取的最佳措施是在保证相对隔离的基础上做好消毒工作,合理设置脏区、缓冲区和净区(生产区)。“生物安全只有100%和0%,要在细节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隔断外来的可能污染。”余旭平说,“扎不紧篱笆,做不好细节是当前猪场做生物安全的最大敌人。”

曾经饱受困扰的西班牙,用了30多年的时间根除了境内的非洲猪瘟病毒。并不是依赖疫苗,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防疫设施、兽医网络,建立严格的猪群流动机制,完善的检测扑杀流程,成功将非洲猪瘟逐出了西班牙。

这不仅是对非洲猪瘟的根除,对整个西班牙的畜禽养殖业来说是一场整体的提升。目前,该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生猪出口国之一。

我国生猪养殖业,在历经非洲猪瘟“洗礼”之后,通过防疫、环保、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升级,有望真正走向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