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史上有很多叛乱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例如宋代的李重进,此人因为受到了赵匡胤的冷落,进而担心赵匡胤要对自己用兵,所以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李重进的故事告诉后人一个道理,谋反需要看情况,如果仅仅是为了赌气,不顾最佳时间和最佳场地,那么最后是很难成功的,宋初割据势力林立。

李重进谋反是宋朝史上的一个大事,因为李重进既代表了地方节度使的利益,也代表了后周重臣的利益,所以李重进在当时是备受关注的一个人。也因为如此,研究李重进为何谋反,对于了解当时的宋朝政治斗争具有重要意义。李重进最后的下场比较惨,一家老小全部投向火中自焚去世。其实后来发生的所有过程,都有李重进赌气的因素。面对赵匡胤的冷落,当时为政经验丰富的李重进为何会选择谋反作为自己的出路呢?李重进的经历,又给了后世怎样的教训呢?

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先死(由猜测引发的叛乱)(1)

一、李重进备受冷落

冷落的意思指的是之前备受重用,然后才有的冷落,重用和冷落差异的变化是李重进谋反的原因之一。但是事实上,重用李重进的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开国皇帝,后来冷落李重进的是赵匡胤。从备受重用,到备受冷落,在这期间,李重进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先来看一下李重进备受重用的时候,李重进备受重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李重进的身份很特殊,他是郭威的亲侄子,并且跟着郭威一起建立后周,做出了很多的政绩。甚至在当时郭威都有些害怕李重进的权威和声望,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郭威对李重进的敬畏。有一次,快要去世的郭威害怕李重进会夺走自己儿子的皇位,于是就将李重进和几个朝廷重臣叫到了一个屋子里,然后又让太子进入屋子,之后郭威命令李重进朝太子下跪。郭威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逼着李重进承认太子的合法地位,也就是承认未来的皇帝。郭威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准李重进夺皇位。由此可见,李重进在后周既是受到重用的重臣,也是一个非常有功劳的人。

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先死(由猜测引发的叛乱)(2)

李重进备受重用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本人非常忠诚,在答应了郭威的条件之后,李重进对新皇帝非常忠心,不论是打天下,还是做什么其他大事,李重进做事都十分的忠诚,李重进不仅是一个文臣,也是一个会打仗的武将。李重进的这种个性使他赢得了新皇帝的信任,得到了新皇帝的信任,也就代表着李重进会继续受到重用。李重进历任后周三代皇帝,只有最后一个后周皇帝将李重进安排到了扬州。但是由于后周很快被灭,所以后周最后一个皇帝实际上对李重进没产生多大影响。

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下发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宣布剥夺李重进的侍卫司的权力,然后给李重进安排了一个虚职,也就是只有待遇没有权力的那种职位,并且将李重进继续安排到扬州,史书上并没有写赵匡胤这样对待李重进的原因。另外,当李重进要求进行面见新皇帝赵匡胤的时候,赵匡胤拒绝了。

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先死(由猜测引发的叛乱)(3)

史书上也没有写赵匡胤不召见李重进的原因,所以至今为止,这仍然是一个谜。但是这件事却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赵匡胤冷落李重进,因为当其他节度使进京的时候,赵匡胤都设宴款待,但是当听到李重进要进京的时候,赵匡胤却拒绝,由此可见,赵匡胤不待见李重进。所以,李重进从备受重用到备受冷落,这个落差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李重进的谋反其实也跟赵匡胤的态度有关。

二、李重进谋反失败

在受到赵匡胤冷落之后,李重进感到很不安,认为赵匡胤对自己不信任,于是召集亡命之徒,增高城墙,加深城池,在背地里偷偷的计算着谋反。

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先死(由猜测引发的叛乱)(4)

《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重进得诏,愈不自安,乃召集亡命,增陴浚隍,阴为背叛之计。

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重进的谋反起因是赵匡胤不召见自己,并且对此感到不安,因此才决定谋反的。虽然史书上记载李重进谋反的理由很简短,但是其实在古代,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如果皇帝对下臣们不信任,就有可能被消灭,这在当时发生过很多次,所以李重进的反应在当时不算太过激烈。除了当时的环境之外,李重进还是后周重臣,他为人忠诚的美誉又传播天下,所以赵匡胤不可能不放李重进,而李重进也深知自己的地位和影响,所以一旦受到赵匡胤冷落,像李重进这样的大臣是很容易生谋反之心的。

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先死(由猜测引发的叛乱)(5)

李重进计划的谋反不仅仅是嘴上说说,他听到北方的李筠已经起兵造反的消息之后,决定跟李筠联手南北夹击赵匡胤。但是这个想法只有李重进自己知道,李筠还不知道。所以李重进写了一份共商谋反的信,然后将这封信派人交到李筠手上。但是送信的人却带着这封信前往开封。当赵匡胤收到这封信之后,认为此时不是攻打李重进的时机,于是命令送信人假装回复李重进,称李筠已经答应共同夹击,不过什么时候起兵必须等李筠消息。就这样,李重进收到了一封假的李筠回信,实际上是赵匡胤暗中捣的鬼。

最后,当赵匡胤灭掉了李筠之后,终于腾出手来攻打李重进,宋军重重压过,很快就将扬州拿下。李重进看到兵败之后,于是带着一家老小一起跳火自焚了。李重进的谋反实际上并没有执行,仅仅是巩固了扬州城墙,以及写了以及写了几封信,由此可见,李重进的谋反仅仅是嘴皮上说说,实际上没有对赵匡胤造成多大损失。

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先死(由猜测引发的叛乱)(6)

结语

李重进的谋反,更多的是一种猜测和假象,如果从李重进的角度分析赵匡胤为何拒绝其入京,其实还是能够做出可能性的回答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赵匡胤不是直接拒绝李重进进京,其实赵匡胤采用的是非常委婉的方式拒绝的,并且让当时的大学者李昉写辞信,理由非常委婉,称不论臣子在哪里,只要君臣一心,那么就算不见面,也没有什么关系。赵匡胤采用委婉的方式拒绝李重进进京,说明了赵匡胤虽然不想见李重进,但是也不想用直白的语言伤害李重进。

第二是当时宋朝才刚刚稳定下来,赵匡胤不可能因为当了皇帝、晕了头脑想要立即树立一个政敌,更何况宋朝还面临着其他很多麻烦,在此时减少麻烦巩固朝廷才是宋朝最应该做的。因此,实际上从李重进的角度出发,还是可以为赵匡胤辩解的。

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先死(由猜测引发的叛乱)(7)

但是事实已经发生了,虽然两人之前的有什么纠葛,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从李重进的谋反当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即使一个猜测就能引发叛乱。由此可见,宋朝初期的江山是很不稳定的,同时这种不稳定也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除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嫌隙猜忌之外,当时正处在战争四起的阶段,用武力争夺权力在当时是很频繁的。同样,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在当时也很频繁,李重进面对皇帝拒绝进行的回复,一方面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又不受当时环境氛围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