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当中前期各路英雄好汉投靠梁山,快意恩仇的故事看得人心血澎湃,记忆尤深,到了后期宋江带领众人被朝廷招安,参与战争的事情又让人满肠心酸难以诉说。
一百零八名最后各位好汉大多都遗憾伤亡,活下来的不过寥寥27人。
而这其中被朝廷安排闲职之人如神医安道全,有浪迹天涯之人如浪子燕青,也有返乡务农之人如小旋风柴进。还有看破俗世,已返乡探母为由,再未返回梁山的入云龙公孙胜。
在这活下来的人中,应属公孙胜算是得了一个好结局,在所有人都在被宋江蛊惑招安之时,便早早地想通了自己的前途,离开了梁山。
施展抱负,入伙梁山
公孙胜自幼便喜好摆弄枪棍,习得一身好武艺,后拜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为师,谨遵师父教诲,在观中学会了一身的道术,因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被人称为入云龙。
道中之人讲究学有所为,他想以自身的行侠仗义,帮扶黎明百姓。因此,在确定心中抱负之后,便辞别师傅,开始四处云游。
他得知生辰纲为不义之财,便有意截取。此前他得知托塔天王晁盖颇负盛名,为做万全之策,便前去投靠晁盖,与之结交。
而晁盖此时也正与吴用等人商定劫生辰纲之事,七人一拍而合,结为兄弟,共谋计策。
此过程一番波折,导致七人被捉拿,幸好时任郓城县押司宋江给晁盖报信,他们才得以及时逃走。
行至石碣村,公孙胜施展法术,引来狂风,烧掉了官府的船,然后跑到梁山准备投奔入伙。
不过寨主王伦当时并未收留他们,结果遭到林冲火拼。后来经过推举选择晁盖当做寨主,吴用做军师,公孙胜则排第三,和吴用共同掌控兵权。
此时公孙胜心中自有一腔抱负,志在尘世之中建立一番伟业,劫富济贫,保护弱小,辅佐晁盖。
他虽在众好汉中排名靠前,武力智力都不容置疑,可实际上个人显示的经历并不多。
刚开始的智劫生辰纲算是其一,后来的攻打芒砀山和征讨辽国在幽州破除妖法,也是他的高光之处。此外他就显得有些游走于众人之外了。
其实自晁盖中毒身亡,宋江继位后,他的处境就显得尴尬。
公孙胜是第一批梁山好汉,从阵营上来看他就令宋江心有忌惮,加上他平时不怎么表态,宋江无法探知他心中所想,自然就不会重用他。
第一次回乡探母宋江一直以来就是心思缜密之人,他看似忠义,但后期的所作所为又显得极端自私。
他前期做为朝廷之人,有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可身份仅是一个小小的押司,难有作为。若是没有遇到晁盖并与他产生交集,宋江大概会庸碌一生。
但是营救晁盖使他不得不杀掉阎婆惜,导致后来离乡逃亡,人生的轨迹就此发生了变化。
他醉酒在浔阳楼上写下反诗被判死刑,处决当天被梁山之人赶来救下,后来便加入了梁山。
晁盖对他极为赏识,甚至在他来之前说出,若宋江入梁山,他定会退位让贤,居于宋江之下。
他并未说空话,在一同吃过酒后,晁盖果真拱手请宋江坐上寨主的位子。
宋江初来乍到,自然是诚惶诚恐,一再拒绝,最后说出晁盖年长10岁,更应该做寨中头领才打消了晁盖的念头。
晁盖为人爽快,心中并未多想,但是公孙胜发现不妥。
宋江并非一人前来,而是带着大队人马,那些人对宋江的情谊自然是超过晁盖,以后能不能服从晁盖的管理都未可知。而且宋江的推辞也显得极有心机。
他没有夸奖晁盖的仗义能力,或者善用人才,只轻描淡写地用年岁作为借口。
这不就是说明,在他的心中晁盖并无其他优点,仅有年龄胜过他,宋江的顺从看来也只是表面。
重新排过名次之后,晁盖依然是头领,宋江自然不能再低于他人,顺其自然排为了第二,智多星吴用则为第三,公孙胜直接出了前三,落于第四。
而且宋江还颇有当家主主之势,对于其他人的排位,他也给出了安排,“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的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哪还有什么日后,此时宋江就算计得明明白白,把自己的人和晁盖的人分为了两派。
公孙胜看在眼中自然是不大舒服,他本是跟随晁盖做匡扶正义之举,可宋江一来,直接就让寨中有了派系隐患。
公孙胜看不惯宋江的行为,从这里就与他产生嫌隙。但是宋江惯会做表面样子,哄得所有人都能喜笑颜开。
在后期下山攻打敌人之时,他还以晁盖为寨中之主,不可直面受敌,请求自己带兵出战。
他这一说法不仅让晁盖深受感动,还赢得了寨中的人心,慢慢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公孙胜对宋江的行为一忍再忍,直到他不顾不顾守在山下的官兵,执意要把家人接到山中,结果被军队堵在破庙,梁山人马不但冒险营救,还为他一家团聚办了庆祝会。
公孙胜心中茫然,知道宋江已是笼络了寨中全部人心,晁盖怕是大势已去。
他不想参与到这种争权夺势的场景之中,于是站起身对着寨中的兄弟们说:“小道自从跟着晁头领到山,逐日宴乐,一向不曾还乡看视老母;亦恐我真人本师悬望,欲待回乡省视一番,暂别众头领三五个月,再回来相见,以满小道之愿,免致老母挂念悬望。”
在公孙胜看来,宋江和晁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晁盖江湖气息浓厚,对自身成就没什么抱负,能和兄弟们有命活命,有酒喝酒就是人生一大好事。
可宋江不同,他原本就是朝中官员,心中一直都有着很大的野心,他的谦虚恭顺不过是伪装,掌权握势才是本质。
解救柴进,二度返乡公孙胜这一走就是许久,直到高进被高廉拘捕,宋江前去营救,却被高廉的妖法打得节节败退才想起了请公孙胜回来。
宋江大概也知道公孙胜不会轻易回归,便让戴宗和李逵一同前去。公孙胜本不打算与二人见面,但是他在师父罗真人的劝告下,还是跟随二人离开了。
走之前罗真人还给公孙胜传授了“五雷天罡正法”,让他辅佐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
高廉虽然会几个阵法,但是在公孙看来却不值一提,他只使出了一招五雷天罡阵法便破了高廉的妖法,一举救出了柴进。
宋江亲眼看到公孙胜的才能之后,对他也有了新的认识,便把他奉为人才极力挽留。
公孙胜此时看到寨中发展的也较为壮大,宋江也是一副为兄弟拼命的侠义模样,便不再开口说离开的事情。
宋江此人心思缜密,他手下心腹众多,可以看出公孙胜并不像别人那样容易受控于他。
但是又对公孙胜的一身武艺格外看重,因此便让寨中和公孙胜法术相似的樊瑞拜为师徒。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提高寨子的战斗力;二是为公孙胜的离开留下后手;三是做为牵制,等樊瑞习得公孙胜的本领后,宋江就不用处处受制于他了。
不过,公孙胜对此并不介意,道法是需要传承的,樊瑞是个好苗子,收他为徒也是一件善事。
后来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越来越好,朝廷难以招架,因此改变方法,不再派兵攻打,而是遣来使臣对他们招安。
宋江心中的抱负在此刻隐隐浮现,他内心激动,面上却不好表露太多,只是略带慎重地向兄弟们提出了招安的想法。
一百零八个头目中,反感朝廷的不在少数,就连对宋江忠心耿耿的李逵听到宋江招安之时都大为愤怒。
但是这些好汉中对未来迷茫的人也十分多,他们搞不清自己的立场,也没有思想,在宋江的一番利害分析之下,便点头赞成。
这时的公孙胜清醒了过来,宋江的想法从未改变,他始终觉得落草为寇不是长久之事,受命于朝廷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为了表示对朝廷的忠诚,他当着全寨弟兄的面对着使臣跪拜,宋江还把忠义堂上写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改为了“顺天护国”。
他的服从显得那么积极,就像是早有准备,公孙胜内心失望,不再对他抱有期待。在他眼中曾经自由不受拘束的梁山泊好汉,自此就成了为朝廷办事的朝中人员。
公孙胜本就是自由洒脱之人,他最初的想法就是匡扶正义,加入朝廷与他的初衷相悖。
他本打算直接离开,但是可是这里是与他共遇生死的同伴极力挽留,他颇为仗义,便留了下来。而梁山被征召后,连上京受封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派去攻打辽军。
梁山泊首战大捷,厮杀过后取得大胜,然而班师回朝后,遭到陷害不说,辛苦夺下的城池却被要求退回。
这种憋屈让梁山好汉们都无法容忍,但是宋江忍下了。
他对朝廷有着极深的底线,既然达不到要求,那就做到更好,直到朝廷满意为止。他没有为自己的兄弟们讨要说法,而是接下朝廷新的指令去平定河北田虎。
在这次胜利之后又征讨王庆,这次战争让他们失去了14名战将。若说此前梁山的运势还在,那么在此之后,他们的气运就开始走下坡路。
面对队伍人员的死伤,宋江虽有不忍,但是内心对权利对功名的欲望并没有下降。
可是他却意识不到无论梁山泊众人如何忠心,都得不到重用,非要丧身于朝堂不可。
在梁山时,虽然没有朝廷的人名,还要遭到忌惮,但是他们占山为王,不会处处受到限制,也没人能给他们委屈。而现在,寨中兄弟接连死亡,他们还要赶赴下一个战场。
公孙胜不愿再效力于朝廷,便思考着如何跟宋江辞别。途径汴梁之际,公孙胜突然想起离乡之时师父告诉他的话。“封幽而止,遇汴而还”。
他知道自己要彻底离开了,便用思念寡母,需回去探望几日为由离开了部队。公孙胜自此脱离宋江,回到蓟州二仙山修炼道法,侍奉母亲,再未回来。
各有归宿,梁山死伤大半
自公孙胜离开之后,朝廷又让宋江带领众人去平定方腊,此次一战,梁山泊好汉死亡59人,武松在此战中也失去一条胳膊。
虽然最终擒获了方腊,但是梁山集团受到的重创已经无法恢复。
剩下活着的人也无几人得到好结局,回京途中,杨志、张横等人接连病故。
鲁智深于杭州坐化,死前只留下一句:“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断了一条胳膊的武松对于朝堂的封赏也全无留恋,他不愿再回汴京,留在六和寺中出家做了和尚,林冲战后患上风瘫,留在六和寺养病,却在半年后病故。
期间又有几人病逝,燕青、李俊几人离开,最后跟随宋江回到朝堂上的仅剩下27个人。
宋江带着剩下的人归来自然是受到了皇上的表彰,可是最后宋江并没有等到他想要的扬名立万。皇上对宋江的凯旋归来十分高兴,为此还给他赐了一杯御酒。
但是皇上身边的奸臣高俅、蔡京等人却担心宋江会威胁他们的地位,影响朝中当时的状态,便把御赐的酒中下了毒药。
宋江不知杯中有毒,一饮而尽之后才察觉不对。他没有声张,反而叫来李逵,喂他喝下了毒酒。李逵可以说是宋江身边最忠心的人,可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宋江依旧是最朝廷着想,亲手毒死了李逵。
他了解李逵的忠心,知道自己死后李逵一定会大闹朝堂为他报仇,这不是宋江想看到的,他宁愿无声地死去,也不愿因为自己去破坏朝廷的一点安稳。
他与李逵死后,吴用和花荣也相继自缢在宋江坟墓旁的树上。
宋江的这种太过固执,固执到他从始至终心中都只有朝堂抱负,名留青史。
梁山泊本来是集天下好汉为一处,自立为王,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快意恩仇才是他们的本质,他们本就性格不同,各有所长。
朝堂上风云诡谲,根本就不适合他们生存,因此最终连凤尾都没做到,落了个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
剩下被封官任职的人中,大多并未达到宋江理想中的生活,依旧有人战死沙场,还有人离乡出国。看起来,就只有早早离开的公孙胜结局最好。
他从始至终就和入世的时候一般,心中只是为着黎明百姓而战,官场的功名利禄和社会地位从来都不是心中所愿。
在梁山时他从不主动插手事务,对于战事,若不是遇到和他会相同术法的人也不会出手。
整个人是极为平淡的,他所想的只有与众人齐心协力惩奸除恶,因此在梁山上第一次发觉宋江的争抢之意时他选择离开,心中心中不满。
但是内心对晁盖和宋江的为人还是肯定的,因此在回乡路上遇到杨林时,推荐他入伙梁山,并且还写下推荐信。
在后来戴宗二人请他回去时,公孙胜虽然表现得强硬拒绝,但是他的师父和母亲知道他内心无法放下俗世,才劝他离开。
不过公孙胜和他的师父都是修道之人,自然能算出天下大势,公孙胜不求改变,只求能尽力成全自己心中未尽的理想。
招安大概是他未能料到的,但是他并没有表示自己的立场,当时所有的人都被宋江说服,并接受了宋江规划的美好蓝图,甚至追随到最后。
只有他的内心坚定,最终还是按照师父给他的指示早早离开了宋江等人。
后来他的徒弟樊瑞也来寻他学道,并未能像宋江当初设想的一样为他所用。
不知道意气风发的众多梁山好汉,最后有多少人后悔招安。江湖也是一个小战场,未来变化无常,跟着头领走,远不如像公孙胜这样有自己坚定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