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又到高考时,每年6月这几天,千万考生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考好得意,考差懊恼,无数家庭的心情随着考试结果波澜起伏,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学生高考中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学生高考中榜(古代高考名人趣事)

古代学生高考中榜

一晃又到高考时,每年6月这几天,千万考生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考好得意,考差懊恼,无数家庭的心情随着考试结果波澜起伏。

而高考还是高考,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每年一次,如约而至,无论贫穷和富裕,疾病和健康,顺意和失意,美貌和失色,它就在那里看着你。

高考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从世袭到察举,再到科举,以及现代意义上的考试,此类选拔人才、考察能力的方式可谓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古代,又有哪些高考的趣事呢?

1、年龄最大的考生。据清人笔记中记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是来自广东顺德代表团的黄章老先生,他在参加康熙三十八年的乡试时,已经102岁了,比当时和现代的绝大部分人岁数最大。

据说,老先生是由其曾孙打着灯笼带进考场,上面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并扬言此次不中,下次还来考。

后来就没有历史记载了,大概率是没有考中。也是,这个年纪生活能够自理,就已经是神仙了,考试是老先生耄耋之年过后玩的行为艺术吧。和黄老先生相比,近些年的高考“钉子户”都是小儿科。

历史告诉我们,要想得这个第一,必须先把身体和心情搞好,拼的就是岁数和耐力,考不过还熬不过吗?

2、敢于蒙事的考生。这位考生历史上大大有名,便是人人敬仰的大文豪苏东坡。

在北宋嘉佑二年,苏东坡和老爹、弟弟一起在都城东京(现开封)参加考试。

考试作文的题目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个作文题目可比今年的大观园匾额题名、双奥之城的难度大多了。

苏东坡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交卷。在批改试卷的时候,主考欧阳修大为赞赏,为这份卷子评定为第二名,苏东坡因此获得的亚军的银牌。

后来,同为大文豪的欧阳修觉得苏东坡文章里面,有一段引用尧帝的典故非常贴切,而自己竟然不知道,于是欧阳先生发挥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良好风格,专门向小苏进行请教,这则典故出于何处。

小苏同学这时候就显示出了豪放派的天资,直接说:这是我想当然的,尧帝的风格比较宽厚,处理刑事案件一定会这样做吧。

看来,考生们可以向苏东坡同学学习,遇到作文中不会的地方,编一个故事也不妨,只要编的切合实际,一样能为考试加分。

3、心底最宽的考生。这位考生的名气在历史上不亚于苏东坡同学,他便是少年神童王阳明。作为莘莘学子,学思过人、才高八斗的王阳明一样要参加高考。

1492年,王阳明在21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可谓是少年得意、声名鹊起。

而考试这种东西,有时候挺邪性。要知道,在古代的科举中榜率,比现在的高考可是低多了,跟玩双色球差不多。

22岁,王阳明参加会试,落榜。25岁,王阳明再次参加会试,又落榜。

前一次可以说是意外,这一次可说不过去了,毕竟王阳明的老爹王华那可是状元出身。

被誉为神童的王阳明连考不中,这脸面就挂不住了,于是朋友圈各种评论,主要是嘲笑、奚落、讽刺外带挖坑的负面评论纷至沓来,神童不神一时间成为新闻热搜和全国上下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时候,历史上记载了王阳明在看榜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王阳明成为圣人的潜质。

有人问王阳明:“落榜了,你不觉得难过吗?”,王阳明答到:“世以不第为耻,吾以不第动心为耻。”意思就是说,大家都觉得考不上是丢人的,而我倒是觉得,考不上了,被这种情绪裹挟和控制,却是丢人的。

高考马上就要结束了,考生们可以重温一下王圣人的这句话,高考就是人生的一种阅历,读大学也是,找工作也是,一辈子的生活也是。

考得好,可以像46岁的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考得不好,大可不必过于失落,得之怡然,失之淡然。

有些人生的弯路必须走,有些错误的学费不会白交,从中学习成长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