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视台曾做过一档节目《时髦外婆》,昔日的丽人妆扮好后在镜前顾盼神飞。她们最后都成了我们慈爱的姥姥。

姥姥有个黄铜的粉盒,收藏在母亲的一个蓝花包袱里。揭开粉盒,多少往事就涌到眼前,托着那个粉盒,轻轻叹口气,粉盒里仍有细细的粉升起,似往事如烟如尘,似絮语犹在耳边……

对镜贴花黄花黄是指的什么(那个对镜贴花黄的)(1)

夏伶俐丨文

对镜贴花黄花黄是指的什么(那个对镜贴花黄的)(2)

八十多岁的姥姥还染了红指甲

我是姥姥最小的外孙女,姥姥最疼我,在几个外孙、外孙女中,姥姥带我的时间最长,姥姥爱我,我也爱姥姥。

姥姥爱干净也爱美。她常说:“体面体面,啥叫体面,收拾干净了就叫体面。”

我眼里的姥姥是个干净利索的老太太,头发永远抿得纹丝不乱,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掸尘扑打衣服,街坊们都说,老太太穿个补丁衣服也看上去那么熨帖。

母亲的箱子里,还收着姥姥年轻时用的一个黄铜粉盒,因年代久远,黄铜上已然有了绿锈,那大概是姥姥年轻时候用过的东西。

姥姥一共有五个孩子,嫁到农村,持家之后不可能还有涂脂抹粉的功夫。

但姥姥的娘家在城西关,是我们所说的城里人,我小时候在姥姥家写字,眼已老花的姥姥居然认得我写的字,让我很是惊讶,因为在我眼里,像这个年纪的老太太只会讲神鬼故事。

可见姥姥也有过她的好时光,对镜贴花黄的少女时代,那个铜粉盒就在她的手边,泛着微微的黄铜的光辉。

姥姥有个小花圃,种些极平常的花花草草,最多的是家乡俗称“小桃花”的指甲花,一到孟夏便开得姹紫嫣红。

姥姥爱染红指甲,八十多岁的姥姥还染红指甲。

对镜贴花黄花黄是指的什么(那个对镜贴花黄的)(3)

布谷鸟叫得正欢的时候,指甲花也开得正热闹。爬满绿叶的豆架旁,姥姥摘几朵指甲花,掺上白矾,砸成泥,替我敷在手上,再摘几片扁豆叶儿包好。

几个时辰后取下去,便是红艳艳的指甲,我得意地不得了,便学着戏台上的小姐翘着兰花指走小碎步,逗得姥姥呵呵笑。

姥姥自己也会敷上一份,八十多岁的姥姥也染红指甲。白发豆蔻,今日想来,很是惊艳。

爱花的姥姥极疼女孩子,这一点不同于别的老太太,她说女孩儿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像朵花似的,她喜欢。

于是,我在姥姥面前便很是得宠,有什么好吃的玩的都紧着我,童年时候,走姥姥家成了我的一大乐事。

姥姥打小骨牌时会赢些分分角角的钱,都给了我。她从大襟衣服的口袋里,摸出几枚硬币,放在我的手中,嘱咐我:“仔细别让你妈知道了,留着买雪糕吃。”

在那个一根雪糕只值三分钱的年代里,有了那些钱,我的感觉就跟做了财主一样。

小时候姥姥经常打扮我,帮我梳小辫,缝颜色鲜艳的褂子和裙子。她说,女孩儿要会打扮、收拾自己。

那时候钱虽然紧张,但是姥姥满足了我爱美的心,时不常地给我买一些发夹、发带、头花来打扮。姥姥的言行影响着我,“人呀,啥时候都要齐齐楚楚的,才好往人前站。”

对镜贴花黄花黄是指的什么(那个对镜贴花黄的)(4)

“吃谁像谁”,姥姥宽厚待人的美德一直影响着我

姥姥一生很要强,她告诉我:“只要能动,啥事都要靠自己。”

所以直到她临去世躺倒之前,她一直是一个人自己住、自己做饭,很少麻烦儿女们,七、八十岁的时候也是如此。

收麦子的时候,姥姥虽然没有那么大的体力去地里,但是帮厨的事她却年年要去。

那时候还是集体经济,麦收的时候需要做大锅饭,我就是姥姥的小跟班,在后面给姥姥提着小凳子。

有时候,要给夜里打场的人做饭,散得比较晚,一起做饭的人就叮嘱我,好好地搀着姥姥。姥姥是小脚,挣几个工分多不容易呀。

要说,姥姥做的葱油饼那真是独一份,吃了大家都赞不绝口。直到现在,我还是跟姥姥的个性一样,很少愿意麻烦别人,只要自己能完成的,从不假手他人。

姥姥的好人缘村里人尽皆知,家里闹别扭、妯娌不睦,都爱找姥姥去说理,最后竟然说姥姥的头上顶了个什么神,谁有个头疼脑热,都要让姥姥给摩挲摩挲。

姥姥不仅帮村里的人,外来的她也帮。

那年月还有要饭的,记得一次有一个妇人,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背上背了个婴儿,身边还跟着一个牵着衣角的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到院子里。

对镜贴花黄花黄是指的什么(那个对镜贴花黄的)(5)

姥姥忙不迭地从面缸里盛出一碗面,倒到那个妇人的布口袋里,要知道那时候还不是大米白面敞开吃的年代,蒸馒头的时候还要掺上玉米面,可是姥姥做这件事的时候看不出丝毫犹豫。

姥姥很怜惜地摸了一下那个小女孩的头:“这小闺女真俊。”妇人感激涕零地说:“可不就叫个俊霞嘛,来,快谢谢这个大娘。”

一边扯过身边的小姑娘要给姥姥磕头,被姥姥拦住了。

时间过了几十年了,隔着这么久的岁月,我居然记得清清楚楚,甚至记住了那个孩子的名字,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我也就几岁光景。

我还记得,妇人千恩万谢地离开后,姥姥告诉我,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要多帮帮别人,最后姥姥叹息了一声:“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分钱还难倒英雄汉呢,别说这孤儿寡母的。”

姥姥的话影响着我,直到有一次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要饭要到我家的院子里,父母下地去了,正满院和弟弟们疯玩的我,马上停下来,到厨房拿了俩个馒头给他。

我们济源有句老话说:“吃谁像谁”,又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小时候就是姥姥带着我,吃着姥姥做的饭长大的。

她虽然识字不多,只是一个农村的老太太,但是她为人善良、待人真诚,这些做人的美德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夏伶俐,企业职工,爱好文学,以文字为马,且写且行。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地风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salome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