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有边塞生活的经历,比如高适、岑参,都曾几次去过硝烟弥漫的沙场。而有些诗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非常希望体验边塞的场景。

于是诗人们或根据自己的经历,或凭借别人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描绘了美丽的边塞风光,更热情讴歌那些为国戍边的将士们。下面分享两首少年行,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令狐楚的佳作更细腻传神。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1)

少年行四首(其二)

唐代: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诗人,他状元及第,又多才多艺,年轻时不仅是豪门贵族的座上宾,而且得到了宰相张九龄的提携。开元24年,他调任监察御史,然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正是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让诗人感受了边塞艰苦的生活,也积累了很多创作素材,从而写出了《使至塞上》等名篇。这首《少年行》描写游侠出征边塞,全诗抒写了少年豪杰为国捐躯的壮怀,更用顿挫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2)

首句先介绍主人公的出身,他少年老成,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仕汉”二字,是借汉喻唐;羽林郎是汉代的官职,掌管禁军的宿卫、侍从,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作者不说主人公如何本领高强,只是通过对其职位的描述,就让读者感到非常钦佩。

次句抒写其经历,“初随骠骑战渔阳”。汉武帝时霍去病因为曾立下汗马功劳,而被封为骠骑将军。渔阳指古幽州,在河北蓟县一带,此处在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3)

通过前两句的铺垫,读者已经了解到主人公的特殊经历,也知道了其不凡的本领,接下来两句描写他的高贵品质。他吃苦耐劳,更不惧牺牲,早已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边庭苦、侠骨香”,简明扼要地彰显出主人公的爱国情怀;而“孰知、纵死”,更是承接自然,语气顿挫,少年英雄的高大形象立刻就跃然纸上。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4)

要说明的是这个“孰”字,一般都理解成“谁知”,但其实应该是“深知”,也就是说,主人公明知边塞生活非常危险,但也绝不退缩,这样就充分地表现出其昂扬向上的高贵品质。

另外杜甫的《垂老别》中就有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也是类似的用法,在这里是一种递进关系,更进一步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5)

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字壳士,23岁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时曾先后担任华州刺史、中书侍郎、以及同平章事等职务。他才思敏捷,能文工诗,并以四六文为世所称,还曾大力提携过著名诗人李商隐,晚年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较多。

诗的大意是:霞光中弓箭明亮,寒霜里宝剑耀眼。秋风凛冽,驰马出京,为国效力,奔赴沙场。如果无法收复河湟之地,就绝不回望故乡。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6)

首两句先介绍少年出塞前的准备,然后描写他雄赳赳、气昂昂地离开咸阳。作者不说主人公如何英武,只是用“弓背霞明、剑照霜”,就生动地描绘出其不凡的气势。

作者用“霞、霜”进行比喻,非常细腻逼真,让人仿佛感受到出鞘的宝剑寒光闪闪,显得不怒而自威。“秋风走马”,也展现出少年郎骑着高头大马、驰骋于寒风中的飒爽英姿。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王维的名篇经常被误解)(7)

后两句更表现出为收复失地,而展现出的强大信念。戍边生活极其艰苦,不仅边塞物质条件匮乏,而且还非常单调枯燥。将士们都十分想念故土和亲人,但为了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为了国家可以长治久安,即使牺牲小家,也要坚守阵地。

河湟地,是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在西汉时经常被外族侵占,这里是用其代指失地。“不拟回头”,描写细腻,展现出将士们意志坚定、视死如归的精神面貌。

纵览这两首少年行,虽然都是抒写主人公戍边的故事,但侧重点不同。王维的作品家喻户晓,作者化用汉代典故,寓意深远,着重表现出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而令狐楚的这首诗虽然鲜为人知,但也是唐诗中的佳作,全篇比喻形象、细腻传神,更显意气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