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越边境交汇处的一片狭长的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着世界上仅存的130余只东黑冠长臂猿。这仅有的30平方公里的块状森林,成了它们在地球上最后的栖息地。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1)

东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中越边境的喀斯特森林中。

“嘘…”

马海港(小马哥)顿时停住了,用熟悉的手势拦住了我们继续前行的脚步。他快速且小心地四处张望,又向远方的几处定睛停了几秒后,用手向上指了指,随后把手放在了耳边,示意我们要仔细听。

此时,我们屏住呼吸,躬身前倾15度,只听到树叶被风吹得窸窸窣窣的声音、躲在森林某处鸟儿的突然啼叫。

大约过了十几秒后,一声清澈似口号的长啼打破了自然的宁静,声音慢慢加强,时而悠扬婉转,时而铿锵有力。节奏也开始变得复杂,在声音音调达到最高处并急速下降时,一段更加高亢的歌声与之相附和,此起彼伏。一音一和,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二重唱”。

这时,小马哥轻轻在我眼前挥挥手,示意让我转移下注意力。他拍拍我的肩膀,指向了双筒望远镜。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2)

成年的雌猿正在哺乳未成年的幼猿。©徐建

这次猿鸣让我们发现了东黑冠长臂猿的一个家庭群,一雄两雌还有几个小猿。它们正在树上取食。完成取食后,就在树上休息、打闹。

如果不持续盯着观察它们,稍等放空或转头的间隙再去寻找时,只能通过树枝被压断的声音来判定它们的方位。可惜的是,它们很可能已经跑远了。

01 中越边境仅剩130余只

如今,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场景可能不复存在,因为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正在从中国的版图上消退。

早在公元4世纪的晋朝,我国大陆地区的长臂猿分布北界还是长江三峡地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的逐步退缩,以及当时气候由暖变冷的因素,长臂猿分布北界逐渐南移到两广地区的十万大山和云开大山一带。在清朝以前,云南和两广地区可能还连续分布有白眉长臂猿和黑冠长臂猿,而现在他们仅仅生活在极为狭窄的云南省西南部以及广西南部的少数区域。

在中国广西靖西县邦亮林区与越南重庆县交界的一片狭长的喀斯特森林里,生存着世界上仅有的东黑冠长臂猿种群——已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3)

游荡在原始森林的东黑冠长臂猿。

在这片莽莽森林中,这种与人类亲缘关系极近的类人猿,在上世纪50年代,被专家宣布灭绝。继2002年在越南被重新发现之后,经过科学家与保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在2006年的广西靖西市邦亮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它们的踪影。

东黑冠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一生中几乎从不下地。由于它们的腕部和肩部有着特殊的结构,可以依靠双臂在森林中飞快地移动。一旦森林大树受到破坏,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活动。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4)

东黑冠长臂猿常年在树上生活。© 徐建

长臂猿属于类人猿,是高度进化的灵长类,它们倾向于利用能量更高的食物即植物的果实,它们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对自己领地内的食物分布及生长状况非常了解,所以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取食不同植物成熟的果实。

这也意味着它们非常依赖原始森林,因为次生林无法在各个季节都为它们提供足够的食物。一旦原始林遭到破坏,他们就无法继续生存,所以保护长臂猿就意味着要保护好原始森林。它们生活在喀斯特林中,这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由此可见,栖息地退化和丧失可能是目前东黑冠长臂猿种群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5)

东黑冠长臂猿生存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除了栖息地退化和丧失外,长臂猿自身的繁殖习性也影响其种群的增长速度。一般一个长臂猿群体中有两只成年雌猿,雌猿每隔3年才能繁殖一只幼猿。刚刚独立的小猿也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在退化的喀斯特森林中,为了越过一个林间间隙,它们可能移动的不够快,不能轻易到达一些觅食地。这些因素累积在一起, 决定了长臂猿的种群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02 边境线上的“守猿人”

这里的东黑冠长臂猿是世界仅存的唯一种群,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只能依靠长期的人工监测及调查。于是,一群守护者,甘愿在边境线上陪伴着它们。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6)

中山大学博士生马海港在监测东黑冠长臂猿。

这次与我们同行的小马哥就是一位“守猿人”。

他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本科期间,他的研究对象是入侵植物,在研究生考试时却因缘巧合被调剂到了动物研究方向。起初,他对东黑冠长臂猿一无所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他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年,小马哥五分之一的时间都会在待在邦亮保护区做东黑冠长臂猿的监测。缺水缺电、交通不便、蚊虫叮咬,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在这里,很多问题都需要依靠双手,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解决。遇到下雨天的时候,需要用大桶接着雨水,储藏起来为日后做准备。遇到不下雨的时候,水需要省着用,尤其是在吃完饭后尽量不洗碗,简单地用布子擦拭一下。在没有电的情况下,需要大伙儿人工搬上来一个发电机,只是为手机、电脑充电使用。

在这里,小马哥大部分的时间用头灯照明、早睡来对付。“我都觉得回到了原始社会,体验着祖先们的洞穴时刻,”小马哥兴奋地说。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7)

正在用火烤监测时淋湿的衣服。

大约早晨5点,小马哥带着头灯走出监测站,走向还处于完全黑暗的森林。在这片太阳还没有照亮的森林,他依靠以往的攀爬经验能够找到东黑冠长臂猿。

在邦亮保护区,一共有好几个监测点能观测到它们。这次他选择的是8号监测点。在这里,虽然距离东黑冠长臂猿还有几百米,但因为中间隔着一个山谷,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一举一动。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8)

攀爬尖锐的石峰已成为平时监测工作的日常。

邦亮山上锋利的石峰爬起来并不容易,少有土壤的石头没有一点缓冲,如果不小心跌倒,尖锐的石头丝毫不会对这群人心软。

因此,小马哥的裤子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条,到最后,磨出洞的裤子依然可以接着穿,毕竟在山上也很少看到其他的“两脚兽”。

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小马哥也有自己的感悟。东黑冠长臂猿并没有完全习惯人类的存在,尤其是比较近的距离。当人们想方设法接近它们之前,这一群体早已在林间的高速通道上跑远了。人类在喀斯特山脉中有如婴儿,并重新变为“爬行动物”,在树下怎么也不可能追上它们的踪影,这似乎也在警示人类不要靠近它们的生活。

每个群体都有适合自己宜居的地方,只有彻底有了“安全感”,才能无忧无虑的生活。

邦亮地区的“守猿人”不只有来自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有日日夜夜进行定期监测的保护区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既要监测东黑冠长臂猿,也要对整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巡护、监测,并进行数据的收集、整合。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9)

曾是退伍军人的小林,已经在这片森林中陪伴东黑冠长臂猿走过了第4个年头。

小林就是保护区内唯二的监测员,另一位是保护区的副局长。

他回忆道,刚开始监测时,并没有见到东黑冠长臂猿的样子,在监测队长的带领下,通过歌唱声发现了它们。空旷的峡谷中,突然传来了响亮极具穿透力、像极了人类口哨声的啼叫,监测队长迅速地指向一百米开外的树上,低声说:在那儿!第二天,他终于见到了长臂猿。

东黑冠长臂猿正在自由地飞跃在原始森林的藤蔓和乔木上,自在又悠然。从一棵树跳跃到另一棵树上,就如人类在平原行走般自如。每次看到此情此景,小林都惊叹于东黑冠长臂猿精妙的跳跃技巧,十几米开的距离,一跃就让你见不着踪影。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10)

小林正在进行东黑冠长臂猿的日常监测。

“长臂猿是一种比较神秘的物种,我需要一步一步地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只有通过日常的监测,才能发现他的日常,他的行为与活动规律。”小林对长臂猿的情感可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

从2017年退伍至今,小林一直在这里与东黑冠长臂猿为伴,与它们共同度过了第4个年头。每个月都有20天在监测基地里,认真算起来,他在山里的时间超过了600天。与此同时,他在这段时间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完成了爸爸身份的转变。

小林说,东黑冠长臂猿像他的第二个孩子一样,得到了他的保护。保护它们的人很少,如果他也不做监测工作了,那么本就缺乏监测人员的监测工作就变得更加严峻了。

03 正在被抚育修复的生态廊道

从2002年发现至今,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一直保存在130只左右。研究发现,有限的栖息地、有限的食物可能是未来限制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栖息地的恢复对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增长就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保护东黑冠长臂猿,2009年在此建立了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11)

邦亮保护区内的东黑冠长臂猿。© 马长勇

邦亮保护区地区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是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生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也是连接亚洲大陆和中南半岛的生物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汇集了繁多的生物种类,还孕育了交错地带所特有的生物类群。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而且珍稀性和特有性相当突出。

2020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加强人工抚育(锄草、施肥、修建)的方式促进前期种植树木的生长,以连接另一端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为未来最终建成“廊道”,将长臂猿零散的栖息地连成一个面积较大、较完整的栖息地提供可能性。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12)

图中紫蓝色区域为SEE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的项目区域。

目前,双方共同开展了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生态恢复后续及监测项目,目的是支持(靖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恢复行动中对新种树苗的后续抚育工作,主要包括人工除草覆盖、施肥和监测;优先保障包括弄扣、弄教在内的约90亩的新种树苗的成活率,从而保障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成效。

根据项目地实际情况,避开农忙及雨季,邦亮保护区管理局组织附近村民于去年9月开始进山开展锄草作业,从弄教外到弄扣,在8个山弄共约400亩的山地中,重点对2019年-2020年种植的3000多株树苗(构树、南酸枣、小叶榕等,这些是东黑冠长臂猿的主要食物)进行了锄草,施肥等抚育作业,同时对成活树木进行了生长情况监测。

世界上最惊人的四种物种(这个物种全球仅存130多只)(13)

邦亮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栖息地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恢复的栖息地要被野生动物所利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栖息地的保护需要你我坚持不懈的努力!

每一个物种都是地球历史上经过千万年进化的产物,

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每一个物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

多保存一个物种

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多继承一份有用的财富!

关注SEE基金会濒危物种保护行动

一起守护东黑冠长臂猿!

参考文献:

[1]韦绍干,马长勇,谭武靖,杨江,崔亮伟,范朋飞.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的发现及种群数量现状[J].兽类学报,2017,37(03):233-240.

[2]周运辉,张鹏.近五百年来长臂猿在中国的分布变迁[J].兽类学报,2013,33(03):258-266.

[3]张颖溢,曾岩.我们的濒危物种保护之路[J].科学,2021,73(02):10-13 4.

[4]阎璐.中国猿的保护还有希望吗?——一个12年灵长类保护工作者的故事[J].中华环境,2019(06):38-41.

[5]范朋飞.东黑冠长臂猿探秘长臂猿家族的新物种[J].中国国家地理, 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