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渝

汉服文化周讲解(汉服文化周每年都在此进行)(1)

《天涯过客》MV

歌曲《天涯过客》发行于2014年,MV中不仅周杰伦穿上了一身汉元素时装,西塘古镇上,身穿汉服的年轻人亦随处可见。清风拂过,衣带飘飘,衣袂飞扬,与这江南风情相得益彰。歌曲中的故事虽为虚构,但视频中出现的汉服文化周却真实存在。自2013年以来,由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发起的“汉服文化周”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都会在西塘古镇举行。据主办方的解释,汉服文化周的宗旨是“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弘扬及传承为根本目的,是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大规模的呈现”。

方文山为何选择将西塘作为汉服文化周的举办地?当然也与西塘古镇本身的历史与文化相关。江南“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的代表,它们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清丽婉约的水乡风貌,吴侬软语的民俗风情,令人仿若置身唐宋诗篇,流连忘返。人们给这六大古镇的名字前加上了富有诗意的形容: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梦里西塘、水阁乌镇、富甲南浔。

梦里西塘,这个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乃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晚期,这里先后是吴国和越国的属地,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为兴水利、通运,开凿伍子塘,引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称西塘,亦称胥塘。传说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但从地理上来说,这里在春秋时属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又因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同时河流密布,八面环水,的确是适合水利与通运之地。尽管历史悠久,但今天看到的西塘却是个平民化的小镇,它没有周庄的繁华,也没有同里的富甲之态,甚至没有普通古镇浓厚的商业氛围。

汉服文化周讲解(汉服文化周每年都在此进行)(2)

中国古代甲胄复原与战阵展演是每年西塘汉服文化周必有的节目。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今天常用来形容西塘的一句话。2003年10月,这里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到2017年,西塘古镇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镇内的景点共11个,已有游客总结出一套便捷游览攻略:按逆时针方向走,由古镇中部的叶家弄进入,入西街右转,经“根雕馆、瓦当馆、薛宅纽扣馆”;到双桥处,直走过安境桥右转,经“烧香港”,游“倪居、圣庙、木雕馆”。按这个路线可以用最快的方式游览古镇内的景点。

回溯历史,西塘建镇于明代。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奉命巡视江南,随后以地广赋繁为由,奏请朝廷划增县。宣德五年(1430)三月二十八日,朝廷批准分嘉兴县东北境之迁善、永安、奉贤三个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部分置嘉善县,定治魏塘,隶嘉兴府。“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西塘位于嘉善境内,初名斜塘,界永安、迁善两乡,也是在此时正式建市镇。到了正德年间,开始称西塘镇。今天西塘的建筑风格多为古朴素雅的明风。

尽管西塘看起来是烟雨江南中一座岁月静好的古镇,但在历史上这里却也没少遭兵燹之祸。明嘉靖年间,千里之外的岛国日本正处于硝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大量战败的武士流亡海上,与海盗相结合,形成庞大的海上武装并开始袭扰中国沿海地区。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登陆后长驱直入,江南多处城镇惨遭劫掠,西塘亦未能幸免,西顾滩一带市集在这次倭乱中被焚毁,至倭乱平定后,古镇中心逐渐东移。

汉服文化周讲解(汉服文化周每年都在此进行)(3)

2018 年 10 月 27 日,第六届西塘汉服文化周如期举行,古镇中随处可见身着传统汉服的年轻人

到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镇区王家角设县丞署。同治八年(1869),迁南塘桥东堍衙前街,直至清末署废。民国年间,西塘古镇再次遭逢兵祸,入侵者还是那个来自远东海上的岛国。1937年11月,经惨烈的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日军一路扫荡江南,直逼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当日军进犯气焰最盛之际,在枫泾至嘉善县城一线却遭到了国民革命军第128师的顽强阻击,这场阻击战从11月8日打到14日,拖住日军整整一周,是淞沪大撤退过程中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场阻击战。不过局部抵抗并不能挽回会战的失利,在这场战斗期间,日军于11月11日凌晨占领了西塘古镇。沦陷后的西塘居民也遭到侵略者蹂躏。据史料记载,日军进入西塘当天,就有56名居民惨遭杀害。11 月 15 日,日军突入新塍,把被俘的嘉兴县政府人员 13 人,用截肢、剖腹、挖心、斩头等残酷方式将其杀害。

惨痛的历史是西塘古镇的伤疤。时乱世危时,又焉有岁月静好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