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其志(孟母三迁不及断织督学)(1)

故事

(仉氏公元前392~公元前317) 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织督学”等教子佳话。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杰出大师。后人习惯把他与孔子并列而称“孔孟”。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亚圣“,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是中国母亲的典型代表。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人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光宗耀祖,抛下妻与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3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孟激客死他乡,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育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母不止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孟母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给后人留下

了“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惟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附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锚株必较。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愿让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破陋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

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质,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做人是要求诚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答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盂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懒贪玩的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哒咔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盂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羊较瘦的观点

世人只知“孟母三迁”而不知“断织督学”,更郁闷的是连“孟母三迁”的真实意义也理解错了:把“孟母三迁”简单地理解为“择校而居”,并最终推高了学位房的价格。不知孟母泉下有知,有何感想?

让“三迁”起作用的是孟母的“言必行,行必果”的身教和“断织督学”的教育智慧,如果把教育简单化地归结为学校教育:选择名校、参加辅导、聘请家教,无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即使“迁”到国外、“迁”出宇宙都无济于事。

孟母之贤,不仅因其督子以勤,更在于她善于以形象而艺术的方式教育子女,让孟子在体验中深刻学习到了孟母的用意。这样充满智慧的教子方略,值得今天的父母好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