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而言,要讲究方法方法好,器利,才能事半功倍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一个人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他才能的发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欲建其功必先利其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欲建其功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欲建其功必先利其器

对于学习而言,要讲究方法。方法好,器利,才能事半功倍。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一个人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他才能的发挥。”

恩格斯也指出,方法正确,可以避免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可见,正确的方法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有多么重要。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小纸条上写几下,然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有人打开他那口袋细看时,上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

“积”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勤学善问。

学问,学问,就是要勤学善问。只有“勤问”才能“多得”。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学问,是个未知数,所以学无止境。

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很爱面子,不善言辞,特别是不爱向别人提问题,甚至不懂装懂,久而久之,自己知识的负积累越来越多。一些在校学生,就因为不善于提问求教,学习成绩慢慢落后,于是使得自己越来越苦恼,越苦恼越觉得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变成了自卑感,只好自暴自弃,成为“后进”。太可惜了!这些人不明白一切知识的获取都是从勤学善问中得来的,你只要养成了勤学善问的好习惯,就能够获得许多知识。

没有一个人能不向别人求教就什么都懂,真正的方事通是不存在的。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习,通过求教,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大学何家、大教育家孔子可谓知识渊博。他教导学生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他从不满足,总是虚心向别人求数。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意在勉励自己和学生虛心向別人求數,绝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学生到齐国去,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问题,互不相让,以致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当两个孩子得知来者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时,其中一个对他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我说早上近,正午远,因为早上太阳又圆又大,中午就变得像个小圆盘。他说早上远,正午近,理由是早上太阳一点不热,正午热得像开水一样烫人。”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等他来裁决。孔子思考了半天,只觉得他俩都有道理,就老老实实地对两个小孩说:“这个问题我也搞不清楚。”两个小孩不解地拍手笑着说:“人家都说你有大学向,原来也有不明白的问题。”

孔子虽然学识澜博。可他依然没有自恃自己有学问,不懂的问题,哪怕是在孩子面前,也不乱讲。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个极好的警示。实际上,现实当中不懂装懂、假充内行的大有人在。这种人什么事情都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瞎干,结果弄出许多乱子来。

要知道,求知是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的,只有专心学习,认真求教的人,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真实的本领。

凡事切忌不懂装懂。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主动求教于别人。孔子尚且能做到不耻下问,何况我们呢?心胸狭窄,放不下架子,对于求得知识是无益处的。

有的人看似很聪明,有时却反被聪明所误。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其实,谁也不是万事通。要想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起来,就要养成勤学善向的习惯,切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