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表达能力不算弱,有时和人交流还是急的难受,总觉得对方未能完全理解我的意思。
马什么梅?
一节跨文化课上,我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思想即便是借助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也不可能完全传达,当时院长就表示质疑:有声语言不能表达的可以借助无声语言补充。可我认为即便有无声语言辅助,同时兼具超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人也绝不能百分百传递自己的思想。正如迈克尔波兰尼所言:我们所知道的远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
有次和朋友调侃道:要是有个类似U盘的东西,接在脑袋上,我想和你说什么时,直接把它取下来接在你脑门子上,如此一来,我们都能完全get到对方的思想,这样就能完全实现无限畅沟通,还学什么语言呢,凭借这种计算机语言完全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小孩子也不用通过上学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因为只需将世代传承的人类经验直接拷贝到他们脑袋里,便可一劳永逸,那世界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因为大家都是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思想或言行都趋近一致,这样一想还是顶可怕的,还是现在更好一些。
“云”沟通
语言归根结底是交流的工具,交流顺利进行,语言的使命也就达成,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在我看来,如果想向对方传达十分的信息,语言能够传递六分,剩下两分交给肢体语言,还有两分凭借想象来充实。在文学领域,“想象”所占的比重尤为突出,这也是很多影视作品难以超越原著的原因,读书时可以天马行空的凭借自身经验发挥想象力,尽可能用自己的认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而在看电视时,个体却很容易被剧中的无关因素左右,从而被剧情牵着鼻子走,不愿主动思考。
balabalabala……
后来回去和室友也交流过类似的问题,当进行深入交流时,她说感觉自己的语言能传达自己百分之七八十的想法,我说于我而言,语言只能传达百分之四五十的思想,也许因为我思维过于发散,抑或是表现力过弱。况且即便说话人能传达自己的大部分想法,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受话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接收到对方传达的信息。所以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说话人需要时刻考虑到对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才能有目的的斟酌话语以便使对方能感同身受,达到高效沟通。
你懂我吗?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焦虑”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代名词,大家都在拼命地向前跑,生怕一不小心就赶不上时代的列车,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催生了很多词汇如:YYDS、社死、爷青回、躺平、内卷……这些词的共同点是更经济、意蕴更丰富,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家都很忙,想用尽可能短的词汇表达尽可能多的含义。
但人的一生这么长,不可能一直都说有效的话,绝大部分话语都是重复且无实际意义的。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功利性的,我说话是因为我愿意说,而不是非要传递某种指令、达成某种目的才说。所以语言本身就有它自己的价值,不必纠结词不达意,这么一想突然觉着活着好有趣,枯燥且耐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