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洪秀全出生,立志于学,却屡试不第。

1843年,已大受现实打击的洪秀全,建立了拜上帝教,以他自己也不怎么了解的宗教为信仰,并不断向人传教。

就在他传教的前几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键时期。

这是个特殊的年代,外国从商贸和政治军事两方面上入侵,让原本的商农工户失去经济来源;清政府内部腐朽,上层人满嘴流油,底层人却只能饿着肚子,而满汉之间产生的民族矛盾,更是让局势愈发得紧绷。

这是个传教的好时机。过苦日子的农民太多了,战争失败的赔款都要从他们的血里抽。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

洪秀全

天下之大,自己也有力气,却偏偏没法给家里人赚上一口饱饭;那些酒囊饭袋偏偏还穿金戴银坐高台,世道不公啊。

怎么办?上帝出现了,神能救他们。

于是,八年之后,1851年,洪秀全带领着自己已经颇具规模的拜上帝会成员,发动了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就此诞生。

作为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所面临的局势环境是绝无仅有的。它应运时局而生,却在十四年后被彻底瓦解。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2)

太平天国运动

外部危险

清朝政府尽管还有钱,但其军队贪腐问题严重,打仗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前期阶段,太平天国一路攻克武昌、定都南京,势头猛烈,确然获得了不少的胜利。

但在这场斗争中,势力不仅仅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两方。

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这个局面,而它也正是让百姓陷入更深地狱的罪魁祸首之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侵略战争带来的无休止的压迫,让太平天国的建立更符合时代趋势,有了更多的追随者;而始终虎视眈眈的外国势力,既不愿意看着清政府强盛,也不会愿意看到太平天国一枝独秀,将清政府打垮。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3)

太平天国运动

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想和他们“互惠互利”的情况下。生意要继续做,钱要使劲捞。谁弱,它就帮谁。

于是,太平天国后期,对抗的不仅仅是清政府的军队,还有外国势力的阻挠。

这种危险是外在的、客观的,也是无法转换或逃避的。那些外国势力和清政府一样,都是造成他们流离失所的重要矛盾源头,他们不可能与之合作,只能被迫抗到底。显然,他们失败了。

《新民主主义论》中,毛主席就曾如此评价道:“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这是惨痛的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4)

太平天国运动

内部矛盾

除却外在威胁,军事上的内部矛盾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矛盾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正确先进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缺乏;第二,错误的战争战略决策的出现;第三,高层领导人员的权力斗争。

这三样,几乎诠释了什么叫做福祸相依,什么叫做根本上的道路错误,为什么太平天国的起义到后期是注定失败的。

事物诞生初期,往往是粗糙的、不完善的,而太平天国也是如此。但随着局势的变迁与复杂化,它并没有向更好的方向去自我更迭,反而在多方面都陷入了松懈。松懈是可怕的,尤其是在敌人也还很强大的时候。

元明时代,朱元璋的谨慎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才能成功建立明朝、打下坚韧基础;而太平天国的随性,来的太早了。

它依然坚守着十几年前的理论与不靠谱的上帝学说,曾经的苦命人也早已开始吃香喝辣地享受奢靡、纪律渐失。这是致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条条来仔细看。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5)

太平天国运动

极端与过于理想化的思想与理论。

宗教信仰的力量很强大,直到如今,全世界范围内都存有几十亿的宗教信徒。洪秀全一行人,想必也能感受到它强大。

但他的拜上帝教尽管自称来源于基督教,却进行了不小的改编;而且,因早年科举之路的不顺,他对儒家的态度更是矛盾不已,思想上既有儒学的烙印,又在态度上激烈反对儒教。

拜上帝教让他获得了大量的信徒,但与此同时,会去真正相信这所谓的拜上帝教的又究竟是哪些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支持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之外,还有一群中间人在摇摆。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6)

太平天国运动

他们想要反抗,他们想要改革,他们也想生活在人人平等的太平世道,但他们不信拜上帝教,又是受儒教熏陶长大的。

我们现今提到太平天国,都会肯定与赞扬他们的反抗精神与革命精神,但对于拜上帝教这一思想,几乎很少评论。

基督徒很难承认他们的正统,而无宗教信仰者则感到可笑:这世上哪有上帝?

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可能会这么想。这是思想上的矛盾。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7)

太平天国运动

在太平天国建立初期,极端的信仰与思想让他们赢得了忠实的拥趸者;与此同时,也成了他们挡住更多人加入的绊脚石。

如果根据现代博弈论的迭代剔除劣势策略来看,在政治上,越趋于中间派的,越能获得更多的选民与选票,又被称为中间选民定理。

显然,洪秀全自愿放弃了这一部分。

当然,太平天国内部也不仅仅只有反对儒教的派别,以东王杨秀清为首的骨干们相对温和,更愿意修正这种激烈行径,去与更多的儒家学派人士谋求合作。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8)

东王杨秀清雕像

然而,我们不免要提前讲到第三点,即中间派的杨秀清最终在权力斗争中提前死去。这是巨大的损失。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到后期,他们的领导人仍以农民阶级为主,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缺少先进知识与军事理论的。

他们既充满理想、自成一体,又固步自封、囿于自身。

毛主席也就此提出,农民阶级虽然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9)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就是力量。

缺乏知识就会缺乏正确的军事理论,没有理论就难以指导实践,这也是导致后期军事决策错误的根本原因。

包括在法律法规等的建立上,如“人无私产”的圣库制度等,都体现了一种相对极端与过分理想化的思想,且缺乏修正意识,难以真正维系;

而后期领导层的奢侈淫佚,军队散漫,更是一种缺乏远见与谨慎意识的体现。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0)

农民阶级

错误的战争战略决策。

错误的战争战略决策是导致军事上失败的直接原因。总体而言,在军事策略上,太平军的方针始终是有不足的。

其不足主要体现在,无法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应对,反而以一种相对固化的、自以为的方式去与清政府进行战斗。

当然,清政府的反应也有不足。

不同的将领体现出不同的方针。在洪秀全为主体的带领下,早期于金田时,就选择了单纯的防御战略,待清兵上门攻击。这种战斗策略相当消极,从结果来看不算坏,守住了城池,为士兵积攒了经验与士气。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1)

洪秀全

但从最优解的角度考虑,显然太平军选择了一项过于保守的策略,并有可能错失良机。

而在杨秀清死后,洪秀全重新执掌军事决定大权,这种将主动权拱手让人,分区消极防御以至于左支右绌、疲于应对的战略重新出现,并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破灭。尽管战士们浴血奋战,却仍然城破人亡,空茫一场。

杨秀清的才能与眼光则胜于洪秀全。

从资料上来看,在布置战略、调兵遣将与军事部署上,杨秀清的决策都更为科学与高明,也相当强势,能够达到令行禁止、统领诸王的效果,几乎所有人都要听他的部署。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2)

太平天国运动

这也有缺点。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有根据的。前线将领能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做出及时应对,但在太平军西征路途上,杨秀清却将原本的一流将领石达开调回了天京。

西征失去了出色的将领,但杨秀清却还想身在高堂、战领全局。

然而路途遥远,杨秀清鞭长莫及,西征终败。

此次一败,又导致未来一段时间,杨秀清要将天京士兵继续补充去西征,使得天京兵力逐渐衰弱,为后期的破城埋下了令人惆怅的伏笔。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3)

石达开

第三,天京事变。

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诸王中,显得很强。这既指他自身的才能,又指他的权力范围。而他的才能又让他自身和他的权力愈发膨胀。

绝大部分的决策都由杨秀清来做,洪秀全便只能做个傀儡皇帝,修身养息,静以待时。

也许这对太平天国是件好事,但对于洪秀全和其他诸王来说,显然并不如此。

在天京事变中,杨秀清身死。有的说法指出,因洪秀全接到了告密,忧虑杨秀清会真的谋逆,便将其余三王齐聚,欲以杀死杨秀清。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缘由(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4)

韦昌辉

北王韦昌辉以搜捕“东党”为名,除了忠于杨秀清的官员与将士之外,还杀害了不少平民,共计两万余人。

翼王石达开前往天京与北王会晤,因北王滥杀起矛盾,最终不欢而散,先逃出城外,后起兵杀死北王。燕王秦日纲亦被处死。

然无论过程真相如何,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此一役内乱,将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人才大量死亡,军队朝廷上下惴惴不安,版图、军事、领导等多方面都大为衰弱。

以上共四块,就是太平天国灭亡的主要缘由了。可以说,在前期曾有优势之处,未曾顺应环境的改变而合理修正,最终变成了缺陷,反而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尽管如此,这一场反抗之战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

[1]卢志丹.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2]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