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在京剧的关羽戏有“八大老爷”之说,即王鸿寿丶林树森丶李洪春丶程永龙丶周信芳丶唐韻笙丶夏月润和李万春之说,也有“南林北李”之说,还有“南林北李关外唐”和“南林北李关东白”之说这都是民间的说法但也说关公戏是很受戏迷们追捧的和喜爱的也有的对上述说法不以为然,据我所知李洪春先生就不大同意这种提法,实际有些大家并不在这八位之下如白玉昆和小三麻子李吉来就是在关戏上有很了不起的成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京剧猴戏有哪几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猴戏有哪几派(从京剧的八大老爷)

京剧猴戏有哪几派

上世纪在京剧的关羽戏有“八大老爷”之说,即王鸿寿丶林树森丶李洪春丶程永龙丶周信芳丶唐韻笙丶夏月润和李万春之说,也有“南林北李”之说,还有“南林北李关外唐”和“南林北李关东白”之说。这都是民间的说法但也说关公戏是很受戏迷们追捧的和喜爱的。也有的对上述说法不以为然,据我所知李洪春先生就不大同意这种提法,实际有些大家并不在这八位之下如白玉昆和小三麻子李吉来就是在关戏上有很了不起的成就。

在京剧二百余年的发展史上,关公戏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因关公戏发展而出一个专门的行当--“红生”,或“红净”,“红生”主要因为关公戏而得名(后来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也叫做“红生”,但又有别于关公)。它横跨两个行当,但既不同于净行、也有别于武生和老生,既需有花脸的功架、武生的功底,又需有老生醇厚的念白和唱法。李洪春先生称为“四不象”。演员扮出来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给人一种威严震慑之感。因此扮演关公的红生(或红净)演员须有花脸、武生、老生各行基础,功力须深,演出难度也较大,非一般演员可以胜任。

据我不完全了解擅演关公戏的大家不少,主要有米喜子、程长庚、谭鑫培、王鸿寿、汪桂芬、程永龙、刘鸿声、瑞德宝、夏月润、杨小楼、赵如泉、王凤卿、郭仲衡、白玉昆、周信芳、刘奎官、林树森、李洪春、沈华轩、赵松樵、李吉来、唐韵笙、刘汉臣、李桂芳、盖天红、彭振久、白家麟、李万春、曹艺斌、侯永奎、高盛麟、李少春、厉慧良丶张世麟丶李和曾丶张铁华丶傅祥麟、王金璐、姜铁麟、宋遇春丶李金声丶李玉声丶李师斌丶小麟童等。

今日首谈关公戏(不能说是京剧,因为米喜子时代京剧还没产生)的开山鼻祖米喜子。

米喜子生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 , 湖北崇阳人, 名叫米应先, 当地人称为“米戏官”,入京演唱时人称米喜子。幼年入戏班学汉剧正生, 业成后搭江湖班演艺四方, 乾隆末年搭春台徽班, 不久成为春台“台柱”,并随班进京以演唱关戏享誉京师, 是京师舞台最早创演关戏者。据传大老板程长庚 (1811—1880, 嘉庆十六年—光绪六年)的关戏就是跟米喜子学来的。米喜子演戏重做派,身段表情, 刻意求精。清人笔记、李登齐的《常谈丛录》说他“每登场, 声曲臻妙,而神情逼真,辄倾倒其座。远近无不知有米喜子者。即高丽琉球诸国来朝贡或就学者, 亦皆知而求识之。”

清人笔记《梦华琐簿》和近人陈墨香的《梨园外史》都记述了米喜子创演关戏的一些趣事:米喜子初到北京演关戏并不成功。后来他遇到了当小官的好友丁四, 常到丁四家串门。丁四家有一张关公的画像, 是名人手笔(《梨园外史》说是陈老莲手笔) , 神态逼真, 栩栩如生, 米喜子爱惜极了, 每到丁家都要细细观看。有一次,丁四见米喜子在像前徘徊良久, 竟然看得出神, 便对米喜子说: “你真的喜欢它, 唉, 就送给你吧! ”米喜子一听喜出望外,忙对画像磕了个头, 从此便把画像挂在自己家中, 每天都仔细观察, 从服饰到化装, 从身段到唱腔都仔细琢磨,不断对着镜子做戏。经过长时期的研究, 他终于创造出一套表演关公戏的独特方法。

一次, 朝廷陈中堂想看一出关公戏, 找遍各班无人能演,丁四知道了就对陈中堂说米喜子能演。陈中堂就叫米喜子演一出《破壁观书》。故事说的是徐州兵败, 关羽归曹,曹操故使关羽与二位嫂嫂同居一室, 以图乱关羽叔嫂名份。关羽以刀破壁, 燃火观书, 直至次日天明,曹操计未能得逞。这出戏的几个重要角色——二皇嫂、马童、许褚、张辽都是米喜子现教的;打鼓佬毫不通径, 也是米喜子指拨的,这场戏演得非常成功;连陈中堂向不懂戏的人都击节道好。米喜子的关公戏从此名声大振。

陈中堂的堂会, 米喜子演过《破壁观书》以后, 名声大振,过后在戏园演也是每演必满。清朝自乾隆开始对关羽推崇备至, 全国各地大修关帝庙, 北京更多, 除新建的外,很多是用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生祠改建的。那时的人大多崇拜关云长, 听戏的人看米喜子在舞台上描摹的关云长很像, 觉得“圣帝临凡,不过如此”, 于是都肃然起敬。更有人合掌诵念“关帝宝诰太上神威”的一篇法语。有些观众见此情景,便认为是关老爷“显圣”了。

又有一次, 御史大人在西河沿正乙祠平介会馆新春团拜, 邀米喜子与大老板程长庚演《战长沙》,程演黄忠, 米喜子演关公。角儿好, 戏好, 去的人不少, 有的更是专去看关老爷是否“显圣”。米喜子一进后台, 就把一壶酒放在化装桌上,然后开始化装。米喜子扮关公不勾脸, 只是在脸上略微扑些水粉, 用“碗胭脂” (一种紫色腊油) 揉一揉, 然后勒网子,穿“行头”。穿好以后就坐下来用手捏脑门。等到临上场前, 一口气把一壶酒喝下去然后戴髯口上场。那时候关羽上场是用左手水袖遮面,右手扯住袖角, 到台口再落水袖亮相。当米喜子走到台口一撂水袖的时候, 看客门骤然大吃一惊! 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卧蚕眉斜插入鬓,丹凤眼炯炯发光, 五绺长髯, 面如重枣 (酒催的) 的关圣帝君! 于是,呼拉拉跪倒一片——他们以为关老爷又“显圣”咧!

这场戏越传越神,居然有人添枝加叶地说看见“关老爷骑着马,拿着大力站在米喜子身后头”。这话三传两传又变成米喜子一演关公戏关老爷就显圣了, 于是朝廷下令禁演。因此, 关公戏也就暂时在北京舞台上消失了。打那就对演关戏的演员留下了不少禁忌,如只要是演关羽戏的红生演员,每演关羽戏必先剃头、刮脸,一进后台就不再闲谈说笑。演关羽戏的红生演员演出前后先要烧香磕头“顸码子”,就是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名讳,叠成上边是三角形的牌位,在后台祖师爷牌位前烧香叩拜后,把它放在头顶上,戴在“盔头”里。演出完毕用它擦掉脸上红彩,再把它烧掉。而后才能同人谈话聊天儿,以示对关公的崇敬。因此, 米喜子在北京没法再呆下去,便回南方了。

解放后, 湖北崇阳县文化局“对汉戏艺人米应先所做的调查材料”,考证出米应先“曾随春台部入京”,“自嘉庆己卯 (1819) 年京师旋旱”。《中国京剧史》说是米喜子逝于道光十二 (1832)年。1819年到1832年这13年间估计米喜子是在南方唱戏, 把关戏剧目和表演方法传给了汉剧班和徽剧班。

可以说米喜子演关戏“享大名是在清嘉庆年间。

因为乾隆末年汉剧进京, 在北京舞台上形成了徽剧、汉剧、秦腔合流的局面,是京剧的“孕育”阶段。米喜子的关戏只是徽汉合流, 并不是京剧。对京剧关戏有重大贡献的是米喜子之后的王鸿寿,艺名三麻子,京剧界尊称为三老板, 奉为“关戏鼻祖”。关于老三麻子的情况,下文再做介绍。(本文一些资料参借了穆凡中先生的有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