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1)

2020年,抗冠状肺炎疫情期间,闲家再读《红楼梦》,颇有一番滋味,大有枝头吐新芽之感。

一部社会能量写成的《红楼梦》,就是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年少时我读《红楼梦》时的一些感觉早就淡疏了。可今再读红楼梦到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时,已不只是猴急赶阅的我,一边读一边体会曹雪芹文字的风采,人心眼随贾宝玉的眼与足行,不只是想早阅大观园之景的我,留意文字与题额的深刻与寓意,还真从文字的笔画与思想水的流淌中,读出一番新悟来。红楼梦第十七回,从“贾政先秉正看门------到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于是大家出来”。不仅仅是建筑与园林景物的描写,还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

一文友,早在10年前就劝我加入红学,可我自感学浅,没敢跨走这条红学的河流,当然也就没有及时得到红学精神的滋润。自我任性漫游在一年一枯荣的草色文字之中。哎,要早听其言,不仅少走一些弯路,连今天文字的模样,也不会这么瘦小而难看了。

今与君分享我在重读《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点滴感受与想法。

大观园的景点有30多处,而这篇游记并没有处处着笔,而是切口很小,如红楼梦开篇一样,只从一块假山石开始。文字的行走姿态,也一以贯之地在平和自然的叙述中娓娓道来。当我再重新回到文字的大观园,文字像一块磁铁,一下就将我吸了进去。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2)

随着贾宝玉“移步换景”的脚步,人自然就走到了一山前。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迳。曹雪芹接着写: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迳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说毕,命贾珍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迳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读到这段情与景合精细的描绘,人就处在叙述与语言情韵形成的交流气场之中。一边读一边感受过程与细节掌控的描述,人与文字转换而来的视觉印象里。文本里的抒情效果,蕴藏的无限的魅力,也通过不起眼的“对额”显现出来。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3)

又随着游踪的变化,作者带领读者“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吓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就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4)

虽然这段文字的前段状物,以说明文为主,后段以对额的内容为生。但文字在不动声色的转换中将“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的潇湘馆由表及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出来。从这里,我们看到掌控了语言本身的曹雪芹,已运用语言自我制造的能力,创造了万物互相隐指的比喻。他对潇湘馆的描述着意在“小”和“曲”字上。“小”字表现了黛玉形容瘦小、气量狭小的特点“;曲”字则体现了黛玉心思细密、多思善虑的性格特征。院落与人物的特征融合一体,抓住庭院的特点,也就了解了所居之人的性格。语气的情韵与状物的气场浑然一体,产生一种文字外的视觉效果。

文章读到这里,就要特别提到这“对额”了。就是这看不起眼的对额,可写两字三字或四字,虚合其意的空石牌,使这段能独立成篇的游记,妙笔生花,“对额”在这里起到了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空间作用,更是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激活了,让历史与现实的间距几近消失。所谓的对额,对贾宝玉来说是临时考试的考卷。贾宝玉是一个钝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他不管父亲与别人怎么看,不仅将眼里的景色题写了出来,也将心中的风景表达了出来。使父亲贾政点头是道。其实,在贾宝玉眼里,所有的园林都是文学,园林艺术不过是把文人向往的山水搬进园子里而已。所以贾宝玉,才能把对额内容搞得花样翻新。

也就是这对额,它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从文本之外,跳到文本之中,跃跃欲试地参与到大观园题诗对额之中。将大观园思索并体验的世界,变成了人人笔下生的个性世界了。这“对额”在本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将园林建筑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借着对额,让我们领略了传统文化中诸多的审美含义。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5)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傍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傍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又回道:“此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子鸡之类才都相称了。”贾政与众人都道更妙。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6)

上面这段文字,游踪的变化起关键作用。曹雪芹将文字的游踪有选择的进入,而不是游览的脚步,多多益善。作者在大观园初建,尚未竣工的环境里,面对山石树木,泉水溪流,台榭亭阁,竹篱茅舍,迴廊曲径,并没有选大观园里的所谓主景大景,而是让踪旅跟着心灵的节奏,寻找文字的情感的出口,然后又情景交融地将笔锋一转到田园风光之上。勾勒了一幅田园风光秀美图来。

我们知道,语言符号是通过视觉才影响到内心情感波动的。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的排列的视觉效果影响着读者情感。曹雪芹抓住了语言的这一特性,以红楼梦体的叙述语气情韵与语言色调,造成一种视觉与文气的双重融合,将主观情感反射或融合在文字之中,大大加强了阅读的愉悦性。曹雪芹设想的语境,超过了我们能够用来分析红楼梦大观园意境的语境。也使内心体验与自然图景融为一体,使大观园这片园林有了贾宝玉的特性。

经典就是经典,游记写到这里,曹雪芹不是沿着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摆脱旧意识束缚,举起面向自然的镜子,呈现出生活逼真声音的能力。与众不同,心中有文化大格局的曹雪芹也更不落俗套的,先控制好穿插在写作过程中的抒情与含蓄议论,而后将休闲文化的具体内容,真实又多层次的彰显出来。让读者不仅仅只是行走于园林之间,而是一步步,将读者从水的主题转到竹,再从竹子转引农家稻田,然后巧妙地转到落花的主题,接转到嗅觉的香草主题上来。游踪的变化与景物的转换,真得让读者耳目一新。

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条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上草字头下登)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清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做什么藿(上草字头下纳)姜汇的,也有叫做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像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吓的宝玉倒退,不敢再说。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院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因念道:

“三迳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7)

贾政拈髯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在傍不敢则声,因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宝玉听说,便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起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叫你必定说这些字样呢!”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如‘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

‘『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

红楼梦里最深的隐喻,都写在了大观园里。今天的我们不能全部领会大观园里的尘世之意,可这段新视觉里物状的文字,把自我隐含在其中的描写,还是使后来的我们闻到了一种清香。大观园里不只是建筑与园林才有生命力,其实,真正鲜活的是大观园里一个个如花草的生命。

那水上落花我们不说,眼前的异草我们不能不表。可是,我们说,也不能说那些没有的‘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还是要说我们自己。这一下子,就将花草的命运与大观园里红红绿绿的人物命运结合起来,打开了读者的视野。让我们感觉到那牵藤、引蔓,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等等,皆有象征,而又欲说不能。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红楼梦中被文人学者称为“精神家园”的大观园,是曹雪芹所积累的文学底蕴和园林艺术造诣下所描绘出的,大观园在时空背景、意蕴打造、人文情怀、命运预示等方面都起着作用。我们不仅仅只把它当一本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名著来看。大观园中的洲、山、路径、岩溪、门墙、池、清、篱笆等设施,还有廊、阁、榭、亭台、村庄、寺观等建筑,这些园林景观和建筑或以群组的形式组成一个个风景点,都是红楼梦的一部分。曹雪芹所塑造的大观园也不仅仅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一批人物,其中也包含了众多院落、建筑山、水、植物等等,人物与物状、建筑之间的共同拥有,园内人与物构成的“精神联结”,感物的暗示,激情的契合,才共同创造了这座文学作品中的园林景观——大观园。

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贾政又命他作题。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众人不知其意,只当他受了这半日的折磨,精神耗散,才尽词穷了;再要考难『逼』迫,着了急,或生出事来倒不便。遂忙都劝贾政:“罢,罢,明日再题罢了。”贾政心中也怕贾母不放心,遂冷笑道:“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这是要紧一处,更要好生作来。”

写到大观园大观楼主景,贾宝玉反而恍惚了。我们知道,景物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贾宝玉不生活在这楼里,当然没有气场。他用碑刻、匾额、书条石、对联、古诗词等园林艺术元素,凸显了大观园的主题,有机拓展了园景空间,拓展了有限的园界。但到了这里也只好虚化了,也故意将那对额空了下来。给读者留下余想。景因人而设,人因景而立,毕竟这里是省亲的主场所,情趣不在此的贾宝玉,也就无字可题了。可接下来的怡红院的描写,人文情怀与意蕴打造就丰富多彩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抄录原文,大家还是看原著更好。

今天重读红楼梦大观园,我当年从北京大观园走过的情景也立马呈现。我走在·87央视版《红楼梦》电视剧取景地,面对园内诸多建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行走其中虽有心旷神怡之感,人在大观园的情节里,就是出不来的窘相也让我好笑。人在呼吸间行走,根本就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角色与理念之间,虽有零星文字在内心碰撞的声音响起,但根本就找到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后来,那微弱的文字的声音,虽在生活的图景里反复再现,感情和感官印象不知道怎么整合,并发不出心灵的火花。虽有语言和思想碰撞之声,也还是不堪回首的憋死在梦里了。现在想来,要是那时多读几遍红楼梦原著,知道了游踪与景物的转换关系,懂得了景因人而设,人因景而立的道理,能多“在我们不会去搜寻的地方发现意象”,懂得民族灵魂在历史空间的运动轨迹,懂得历史和现实沟通的路径,知道曹雪芹灵气又活气地让文字如水流淌与转换,或许就能找到情感的出口了。

大观园可写之处多了去了。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红楼梦》的内涵有多么丰富,能让众人在其中发现自己对应注重的专长来。

红楼梦是一部灵性与悟性激活的生活之书。今天,我只是从游记散文的一个小点,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海涵。因为红学的内容太浩大,从文字上说是固定的、静止的;从精神上说又是空灵哲学而又飘逸的。读它的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当下的是我们自己。我觉得还是跟随曹雪芹的脚步,在《红楼梦》的文字大观园里慢慢修行为好。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8)

红楼梦读书札记摘抄每一回(发现第十七回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美文)(9)

作者简介: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20多万字。

,